《春夜喜雨》《咏柳》《村居》《春日》朗诵串词?( 三 )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 , 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 , 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 , 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 , 无意讨“好” 。
如果有意讨“好” , 它就会在白天来 , 就会造一点声势 , 让人们看得见 , 听得清 。
惟其有意“润物” , 无意讨“好” , 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 , 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
“野径云俱黑 , 江船火独明 。
”雨这样“好” , 就希望它下多下够 , 下个通宵 。
倘若只下一会儿 , 就云散天晴 , 那“润物”就很不彻底 。
诗人抓住这一点 , 写了第三联 。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 , 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 , 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
放眼四望: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
此外 , 连江面也看不见 , 小路也辨不清 , 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 , 地上也象云一样黑 。
看起来 , 准会下到天亮 。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 , 万物就都得到润泽 , 发荣滋长起来了 。
万物之一的花 , 最能代表春色的花 , 也就带雨开放 , 红艳欲滴 。
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杂花生树 , 一片“红湿” , 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 , 汇成花的海洋 。
【简析】: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 , 不难看出 , 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 , 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
俗话说 , “春雨贵如油” , 不错 , 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 , 众人皆盼 , 诗人亦然 。
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 , 诗人更是惊喜不已 , 甚至卧床静听 , 彻底夜难眠 , 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 , 唯恐其忽然中止 , 于是轻手轻脚 , 推门远眺 , 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 , 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 , 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 。
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 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 , 曲折有致 , 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 , 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
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 , 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 , 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 , 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 。
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 , 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
《春夜喜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春雨的夜景 , 表达了他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 。
这心情主要是出自于农作物得到春雨的滋长 , 这对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能参加一定劳动的杜甫来说 , 是值得肯定的 。
这诗历来被人们认为是诗人刻画雨景、抒写内心喜悦的名作 。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
全诗意境淡雅 , 意蕴清幽 , 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 , 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
原文如下: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 , 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译文如下: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 , 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
伴随和风 , 悄悄进入夜幕 。
细细密密 , 滋润大地万物 。
浓浓乌云 , 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 , 闪烁江上渔船 。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 , 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
扩展资料: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 。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 , 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 , 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
作此诗时 , 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
他亲自耕作 , 种菜养花 , 与农民交往 , 对春雨之情很深 , 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