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官员追名逐利的诗词 带有讽刺的诗句( 三 )


参考资料:
1、薛瑞生.柳永词选.北京市:中华书局 , 2005年1月第1版:47-48 2、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 , 2005年1月第1版:140-144
赏析
词的上片 , 词人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 , 创造一个特定的抒情环境 。“别岸扁舟三两只”四句以密集的意象 , 表现江乡冬日晨景 , 所写的景物都是主体真切地感受到的 。远处江岸停着三两只小船 , 风吹芦苇发出细细的声音;水中沙洲上昨夜栖落的大雁收到惊吓 , 破雾而飞;天上一弯残月和溪桥上的晨霜上下辉映 , 发出冷暗的白光……这四句写出了肃杀、苍凉之感 。“沙汀”为南来过冬的雁群留宿佳处 , 宿雁之冲破晓烟飞去 , 当是被早行之人惊起所致 。“别岸”、“葭苇”、“沙汀”、“宿雁” , 这些景物极为协调 , 互相补衬 , 组成江南水乡的画面 。“溪桥”与“别岸”相对 , 旅人江村陆路行走 , 远望江岸 , 走过溪桥 。“残月”表示旅人很早即已上路 , 与“明月如霜”之以月色比霜之白者不同 , “月和霜白”是月白霜亦白 。残月与晨霜并见 , 点出时节约是初冬下旬 , 与上文风苇、宿雁同为应时之景 。三、四两句十分工稳 , 确切地把握住了寒冬早行的景物特点 。“渐渐分曙色”为写景之总括 , 暗示拂晓前后的时间推移和旅人已经过一段行程 。这样作一勾勒 , 将时间关系交代清楚 , 使词意发展脉络贯串 。“路遥山远多行役”为转笔 , 由写景转写旅人 。由于曙色已分 , 东方发白 , 道路上人们渐渐多起来了 。水陆往来尽是“利名客” , 他们追名逐利 , 匆匆赶路 , 点明这一点是为后文作铺垫 。柳永失意江湖 , 正同这群赶路的人一道披星戴月而行 。柳永的羁旅行役之词中经常出现关河津渡、城郭村落、农女渔人、车马船舶、商旅往来等等乡野社会风情画面 , 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 , 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 , 在词史上有开拓意义 。
从整个上片来看 , 词人笔下之景全为萧瑟凄凉之景 , 词人笔下之人尽是追名逐利之人 , 这些已显示出他对羁旅生涯的厌倦 。词作自然地转入下片 , 抒发羁旅漂泊的哀伤和浓浓的思归之情 。
过片“一望乡关烟水隔” , 承上片的写景转入主观抒情 , 写主人公因厌倦羁旅行役而思故乡 。词人说“一望” , 可即使想望 , 故乡关河相隔遥远 , 烟水迷茫 , 却是根本无法望见的;既无法望见而又不能回去 , 受到思乡愁绪的煎熬 , 反转产生一种急迫的渴望心理 , 恨不能插上羽翼立刻飞回故乡 。对于这种迫切念头的产生 , 词人作了层层铺叙 , 细致地揭示了内心的活动 。“愁云恨雨两牵萦”喻儿女离情 , 象丝缕一样牵萦两地;“新春残腊相催逼”是说明时序代谢 , 日月相催 , 新春甫过 , 残腊又至 , 客旅日久 , 于岁月飞逝自易惊心 , 有年光逼人之感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诚何益” , “岁华”句延伸上文“新春”句意 , 流光转瞬 , 与天涯浪迹联系起来 , 更增深沉的感慨 。“浪萍”和“风梗”是飘泊不定的典型意象 , 以喻羁旅生活象浮萍和断梗一样随水、风飘荡无定 。柳永深感这种毫无结果的漫游确是徒劳无益 , 从现实艰难的境况来看还不如回乡 。于是逼出最后三句:“归去来 , 玉楼深处 , 有个人相忆 。”这是思乡的主要原因 , 补足了“愁云恨雨”之意 。家乡的“玉楼深处 , 有个人相忆” , 自然是设想妻子多年家苦苦相忆了 。柳永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离家后事实上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 但思乡之情却往往异常强烈;他在京都的烟花巷陌与许多歌妓恋爱 , 但怀念妻子的深情却时时自然地流露 。[4]
从整首词看 , 柳永对自己的羁旅人生有着清醒的认识 , 越来越意识到他浪迹四方 , 汲汲以求的东西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虚无 , 他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是想抗争的 , 有自己的方式以求的解脱 , 那就是 , 将生命的重心移近爱情 。但其实这种抗争是苍白无力的 , 因为爱情本身就是脆弱的 , 更何况柳永一生随处笙歌宴饮 , 爱情之花如同水中之浮萍 , 随开随去 , 留给他的总是苦涩的回忆 。所以说 , 柳永的可悲之处不仅在于漂泊穷年、事业无成、情感无依 , 更在于他对人生之路的别无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