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男欢女爱古诗词 描述男欢女爱的古诗有没有( 三 )


3、唐·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
释义:郑愔像三国时的阮籍以善饮酒知名,畅饮在清风吹拂的竹林 。酒喝得半醉甩一下衣袖,拂拭干净龙唇琴上的灰尘准备弹琴 。饮下一杯美酒弹奏一支曲子,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夕阳西沉 。我的志趣本来在寄情山水,听这高山流水之音恰合我的本心 。
4、唐·柳宗元《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
释义: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早晨的愚池露白风清 。这景致最合我脱俗心意,何况与隐士携手同行?朝霞散去众山显得更远,高阔的天空大雁长鸣 。把机变诡诈交给当权者,我暂且去体验伏羲时的民情 。
5、唐·石抱忠《始平谐诗》
平明发始平,薄暮至何城 。库塔朝云上,晃池夜月明 。
略彴桥头逢长史,棂星门外揖司兵,一群县尉驴骡骤,
释义:平明发始平,薄暮至何城 。库塔朝云上,晃池夜月明 。略彴桥头逢长史,棂星门外揖司兵,一群县尉驴骡骤,数个参军鹅鸭行 。
谁能给我找几首古诗 。要哪种触景生情的 。词句婉转优美的 。词也行 。高分的 。春江花月夜(其一)
年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读xiá,这种音压韵)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这里的斜读xié)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鹧鸪 ,在古典诗词里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或象征鹧鸪的形象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它的叫声像“行不的哥哥”,充满离愁别绪,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
鹧鸪——离愁,伤感,呼唤哥哥,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
在古典诗歌中常有如下文化含义和象征:
一为离别 。佳人执郎之手,泪眼相看,泣声如咽:哥哥,哥哥,你别走(行不得也,哥哥) 。借以常喻惜惜别情 。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 。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
二为悲情 。因其声凄切,常寓艰难之处境,惆怅之心情 。清代尤侗《闻鹧鸪》有曰:“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鹧鸪声里,陌上行人前路无测,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
三为爱情 。因喜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意象如同“燕子”“鸳鸯” 。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 鸪鸣 。”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 。诸如温庭筠、李洵之《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双双飞鹧鸪”等,不足而论 。
四为相思 。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为以上集大成者 。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我的回答先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相见欢李煜古诗词

【描绘男欢女爱古诗词 描述男欢女爱的古诗有没有】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以上具是写景佳作.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写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下片中,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