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描写安庆黄梅戏的诗词

岳西晚清文人王浣溪的观黄梅戏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早春,葛大权率班来五河演出时,年仅20多岁,正值才华横溢之际,所扮小旦令五河观众为之倾倒 。难以数计的“高腔迷”们一改初衷成为“黄梅迷”,也征服了那些不看“花鼓淫戏”的文人、绅士们 。王浣溪尽情地欣赏着与古朴喧阗的高腔艺术风格迥异的黄梅戏,不禁诗情勃发,他结合社会,观照自身,浮想联翩,直抒胸臆,佳作连篇 。
“观戏诗”共三组,第一组写观戏心得体会,诗中悟出许多深刻的道理,不乏哲理性佳句:
《观戏有得》
一:绝大文章游戏出,特翻往事做新闻 。
诙谐却有箴规意,只是旁观漫不分 。
二: 说法由来必现身,当场情事本非真 。
笑他到底痴迷者,未免观场是矮人 。
三: 曲部风流斗巧妆,英雄儿女各分行 。
诸君漫说登场好,总要回头看下场 。
四: 富贵功名四十年,卢生有梦也徒然 。
梨园曲似邯郸枕,一样收场绝可怜 。
第二组诗是赠葛大权的 。作者真挚而细腻地描绘了伶人葛大权潇洒的扮相,精彩的表演,诱人的魅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赠伶人葛某》
葛洪妙裔尽神仙,戏术偏工最少年;
翩若惊鸿翔日下,皎如玉树立风前;
可餐秀尽饥充腹,不散香宜坐比肩;
听啭一声莺语罢,直教欢喜极人天 。
《再赠二绝句》
一: 岂是当年葛玉贞,新词谱就更调筝;
而今记得前身样,故把钗裙学女伶 。
二: 才拭啼痕笑态宣,歌成又舞柘枝颠;
旁观只怪痴憨甚,那识登场要达权 。
第三组则是咏“葛大权班”所演的剧目,选10部大本戏,分别题咏:
一: 倚官作势已难宽,况把书生下等看;
拼掷儒冠伸众愤,到头博得万民欢 。
(注):作者此诗咏传统剧目《张朝宗告漕》(又名《告经承》、《告大漕》) 。
二: 一片冰心断不移,此身拼作女沙弥;
镜分虽有团圆日,难煞墙头破镜时 。
(注):作者此诗所咏剧目为《合镜缘》(又名《双合镜》、《月墙破镜》) 。
三: 未识郎君面若何,是谁入室竟操戈;
倘非牵绊书生出,怎得松枝施茑萝 。
(注):此诗咏《乌金记》(又名《桐城奇案》) 。
四: 小星得备亦良缘,云雨巫山梦不全;
纵是金环能践约,那堪虚度十三年 。
(注):此诗写《毛洪记》(又名《两世姻缘》) 。
五:一塔珍珠暗定情,奇缘共羡小方清;
登楼不说登科话,翻惹家人两泪倾 。
(注):此诗写《珍珠塔》 。
六:棍打鸳鸯太不情,一杯酒复困书生;
葡萄渡口风波恶,那及官衙势更横 。
(注):此诗写《葡萄渡》(又名《清官私访》、《清官册》) 。
七:苟延残喘主人恩,翻肆谗言月下奔;
到底罗巾能泄恨,不教东海郁冤魂 。
(注):此诗写《罗帕记》 。两本头则分称《罗帕宝》、《三鼎甲》,总称《罗帕记》 。
八:失之交臂奈伊何,却悔从前领略讹;
抵死相思了无益,不如双去问阎罗 。
(注):此诗写《山伯访友》 。老本分两本:《下天台》、《上天台》 。
九:有身尚卖复何思,树下联姻事更奇;
不借聘钱偏得妇,牛郎无比好便宜 。
(注):此诗写《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 。
十: 割鸡本不用牛刀,贾祸谁知在羽毛;
我自烹雉无怨恨,却令举室荷恩褒 。
(注):作者此诗咏的是《鸡血记》(又称《磨坊记》) 。
以上10首咏黄梅戏传统剧目的诗作,经对照其剧情与今存黄梅戏同名剧目完全相同 。“观戏诗”可确凿地证明:清代安庆地区的黄梅戏剧目,在道光咸丰年间已趋成熟并定型 。
晚清文人王浣溪为黄梅戏所赋“观戏诗”,记录了一段历史,填补了黄梅戏史的空白,弥足珍贵 。参考资料:安庆广播电视报

趣说唐宋诗词之最 列:最厚的冰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深的雪——
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最害羞的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最多愁的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消瘦的人——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最憔悴的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最忧愁的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