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用古诗词都有哪些?( 二 )
2.读诗入意境 。欣赏诗歌还要“读” 。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 。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
3.提高欣赏情趣 。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 。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 。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 。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 。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
跪求有关古诗词的小知识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 。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 。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
- 电热水器|电热水器怎样最省电
- 常用APP|最实用的app排行榜前十名,十大常用APP排名
- 小学生元旦活动策划书怎么写?
- 小学生安全协议书如何写?
- 小学生交通安全发言稿怎么写?
- 小学生绿野仙踪400字读后感怎么写?
- 小学生优秀生评语怎么写?
- 小学生的社会评语怎么写?
- 小学生成绩优异的学生评语怎么写?
- 小学生评价学生的评语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