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我不能不爱光明,这不是我的错!”娜塔莎于安德烈而言就是光明,安德烈是俄罗斯广袤土地上所覆盖着的深沉又洁白的雪,如冷峻的雪山 。而娜塔莎就像春风和和煦的阳光 。每次回头,那神情,能把雪山消融 。他们并肩躺在19世纪莫斯科原野上,诗集不知所踪,嚼着向日葵花瓣发丝飞扬,云影掠过暗绿的草场 。寂静无人的午后,把怀表丢进时间里,从此再没有什么能够美过此刻的大风和伏特加 。
我对安德烈最深的印象莫过于这两幅画面:一幅是他受伤躺在奥斯特里齐喧嚣杀戮的战场上,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触目所及的是那片宁静而广阔的天空;另一幅是金色的斜阳透过那棵生机盎然的老橡树的枝叶,所打在安德烈的马车上,安德烈脸上那斑斑驳驳的剪影 。这是安德烈思想转变的瞬间,给了他关于生命的虚无与人生的新的启示 。安德烈太完美了以至于不像是一个“人”,所以当安德烈死的时候并不想流泪,他不是死了,而是醒了 。
托尔斯泰描写人物,是很少成功地描写个体孤独时的内心活动的 。他的“心灵辩证法”更多地体现为一个人受到另外一个人的行为影响而出现的心理动态 。他的心理学是人际交往下的心理学,比如说即使像玛丽雅公爵小姐这样的性格孤僻的隐士,也总是与“神亲”在一起,托尔斯泰这样展现她的内心世界 。皮埃尔在人生最彷徨的那段时光,也并不表现为一个孤独的战士,而是加入共济会,急于为自己找到一个组织,与同志分享自己的见解 。安德烈在最孤愤的日子里,则在童山进行农事改革,但他也总是与农民打交道 。即使要托尔斯泰描写一场杀人案,他也决不会把主人公写成拉斯柯尔尼科夫——一个在杀人时头脑中冒出几千种想法,却没有也不想与任何人进行商量的人 。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战争与和平》涵盖了前后二十年的历史,其百思特网广度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度一样给人震撼 。我无法从诸多对立中挑出根本性的碰撞或文学原型,但是我逐渐觉得百思特网他们代表人类生活无法避免的两个维度 。陀氏体现了人类生存的焦灼感,在那无尽的苦难、绝望、罪恶、恐惧里燃烧着的痛苦感,它们赋予生命深沉和厚重感,强调了在深渊里思索和挣扎得到的幸福是多么难能可贵,纯洁动人,宛如某种幸福的倦意,却又在深处闪烁希望的“柔和的魅力”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深夜里的大海,最深的海,海面的状况有点特别,海水的颜色不是深蓝色而是黑褐色,里面还有一点紫色的光,那些海浪也不是液体,而有凝固感,似乎刚刚由固体催动,或恰恰就要在下一刻凝固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你在一艘漂在深海的小船上百思特网,要坐得又挺又直,不可以有一点走神,不远处也有一条小船,那个小船似乎是群山顶上的圣物,光托着它,云渲染着它,必须虔诚仰视才能睹一睹它的崇高,但是它突然不见了,不仅是它,连群山也不见了,正吃惊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巨大的深渊,那么卑微和渺小似乎转眼就要被吞没,还没有回过神,一排排群山又耸立在半天了,那群山顶上又有那艘小船在天光云影见闪耀 。如此极上极下,极高极低,却完全没有喧嚣,安静得令人窒息,转换得无比玄妙 。
而托尔斯泰的文字不需要你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和心境达到心有戚戚,不是某种带你进入深渊之路,它本身是光明里最朴实,最易于体会却又从未被如此简练表达的高尚 。读托尔斯泰就像是面对嬉笑人群沾满沙滩的海边,当把镜头推进到一个个人的时候人物的一颦一笑,他们的一举一动看似琐碎,不值一提,但是却凭借艺术家的刻画,与大海,与甚至招人烦扰的烈日融合在一起 。托尔斯泰会让你挖掘那些常常被你忽视的东西里的变化莫测,被唾弃却又不断在生命里出现指导你生活的枷锁的重大意义 。也许《战争与和平》会因为岁月的积淀对一个人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 。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而《战争与和平》无疑是经典,对当代有意义的经典 。据说曾经有法文版将该书的叙事部分与对历史的议论部分拆开来分别出售,这样难道不是破坏了理解文学巨擘的途径吗?托在小说中夹杂哲学议论的行为,以及他论及的内容本身自从发表以来备受攻击和批判 。以赛亚柏林“狐狸与刺猬”一说似乎很好的总结了托尔斯泰历史观所遭受的冷遇,并且在行文背后挖掘和重塑托尔斯泰的思想历程和悲剧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