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故事|历史名人故事合集大全( 六 )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 。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 。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 。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
29、欧阳修诲学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百思特网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招待,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钙之,父利其然也,日扳百思特网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 。”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看,吩咐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家,应当记得你们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是这样艰难啊 。”
原文:
(李)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
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包孝肃公(包拯谥号)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后代包家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归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家族祖坟上 。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 。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包家后代子孙 。”原文又有十四个字 。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
原文: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共三十七字 。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又十四字 。珙者,孝肃之子也 。
33、陶母责子退鲊
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 。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
原文: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 。尝以坩鲊饷母 。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34、诸葛亮诫子书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