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说,大家读诗,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感受,不是这样的,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我把它概括为八个方面.第一种意境叫“雄奇阔大”;第二种叫“旷放开朗”;第三种叫“苍凉悲壮”;第四种叫“深邃沉郁”.这四种类型有个共同点,就是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此外还有四种,第一种叫做“浓艳瑰丽”;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第四种叫做“凄冷寒凉”.这四种大体上集中表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阴柔之美”.所以诗歌这种意境美,给我们的感受,无非是“阳刚美”,无非是“阴柔美”.那么“阳刚美”一种类型就是“雄奇阔大”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则奔腾震荡,磅礴千钧,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破胆.第二种叫做“旷放开朗”,这种意境一般特征是这样的,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在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第三种叫做“苍凉悲壮”,这种意境美一般的特征是,在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在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刚正惨烈.第四种就是“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积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古代优美的诗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 。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醉笑陪君三万场 , 不诉离殇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山门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雕楼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
犹恐相逢是梦中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东风恶,欢情薄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
诗词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等待有了好的结果心里美美得用诗词怎么形容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②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③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晏畿道《鹧鸪天》)
山水风光的诗词名人名句:【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鹿 柴 王维赏析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zhài寨),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本无轩轻之分 。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名句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 。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 。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天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 。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料,而又极其贴切生动 。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会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