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幽环境古诗词

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王维
花开堪折直须折 , 莫待无花空折枝 。——无名氏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
清幽环境古诗词如絮袅袅炊烟起 , 歌声悠悠绕农家【第1句】茶余闲步庭院门 。屋后绿柳随风舞 。【第3句】采菊东篱下 , 荷锄农夫背落霞 , 牛羊豚犬鸡鹅鸭 , 阿姑阿嫂乐盈盈 。【第2句】小院清幽添新瓦 。但见妇孺翩翩舞 , 忽闻跃跃踏歌声 , 堂前摇曳满庭花 。笑语声声唱和谐 , 却是农家也健身 , 翘望村前绿茵地 , 悠然见南山 , 祥云朵朵兆乾坤 , 檐下鸟语呢喃燕
《桃花溪》古诗的全文是什么?【原文】
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 石矾西畔问渔船 。
桃花尽日随流水 , 洞在清溪何处边 。
【注释】
1、飞桥:高桥 。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
【译文】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 , 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 , 借问打渔的小船 。
桃花随着流水 , 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 , 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 , 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 , 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 , 暮春时节 , 落英缤纷 , 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 , 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 , 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 , 情趣深远 , 画意甚浓 。
“隐隐飞桥隔野烟” , 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 , 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 , 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 , 忽隐忽现 , 似有似无 , 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 , 令人朦朦胧胧 , 如入仙境 。在这里 , 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 , 虚无缥缈 , 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 , 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 , 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 , 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 , 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 , 若是站在桥边 , 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
下面画近景 。近处 , 水中露出嶙峋岩石 , 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 , 有渔船在轻摇 , 景色清幽明丽 。“石矶西畔问渔船” , 一个“问”字 , 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 , 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 , 既见山水之容光 , 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 , 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 , 恍惚间 , 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
“问渔船”三字 , 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 。三、四句 , 是问讯渔人的话:但见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断漂出 , 却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么地方呢?这里 , 桃源洞的美妙景色 , 是从问话中虚写的 , 诗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难求的心情 , 也是从问话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来的 。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 , 要做到情韵悠长 , 意境深邃 , 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 , 更要求构思的巧妙 。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 , 是很善于构思的 。这首诗从远到近 , 正面写来 , 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 , 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 。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 , 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 , 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 , 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 , 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
【诗人简介】
张旭(675年—约750年) , 字伯高 , 一字季明 , 汉族 , 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曾官常熟县尉 , 金吾长史 。善草书 , 性好酒 , 世称张颠 , 也是“饮中八仙”之一 。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 , 诗亦别具一格 , 以七绝见长 。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 。唐文宗曾下诏 , 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又工诗 , 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