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 东的诗词4个( 二 )


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 。
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 。
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沁园春·雪》...
关于毛泽 东的诗词4个

提示弯弓,大雕,泽东,诗词是什么成语
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朝代】近代译文对照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关于毛泽 东的诗词4个】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毛主席最具代表性的诗词作品名称是什么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 。
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 。
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 。
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
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 。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 。
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
骨神兼备成一家毛泽东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 。
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一、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 。
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 。
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 。
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二、字要骨神兼备 。
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 。
”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 。
”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 。
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 。
”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 。
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 。
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
三、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 。
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 。
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
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 。
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 。
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 。
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 。
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 。
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 。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 。
这时,情况变了,条件好了,毛泽东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 。
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 。
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的,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
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这和笔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