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诗句( 三 )


”事隔500余年后,该碑在锡兰岛加里镇发现,现保存于斯里兰卡博物馆中 。
碑文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 。
它不仅是中斯两国友好交往的珍贵文物,而且是郑和登上锡兰海岸,并在锡兰佛寺进行布施的见证 。
郑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远航中,最远航行至非洲东海岸 。
途经主要国家及地区有满刺加、爪哇、占城、苏门答腊、阿鲁、锡兰、柯枝、古里、甘把里、阿丹、刺撒、南渤利、彭享(今马来西亚彭京河口)、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加异勒、忽鲁漠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比刺、淄山(马尔代夫群岛)、孙刺、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仆刺喹、苏禄、沙里湾泥、竹步(今索马里)等 。
郑和历经艰险,在28年(1450-1433)年航海生涯中到达东南亚、南亚、伊朗、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共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
郑和第六次出使,曾到榜葛刺(今孟加拉)访问 。
榜葛刺国王带着官员及迎宾的礼仪用品,骑着马,排起长长的队列欢迎郑和上岸 。
郑和与国王一起,在身穿盔甲的军士护卫下,向王宫走去 。
王宫大殿前设孔雀翎伞盖百余,又有百余头大象列队,欢迎的场面降重而又热烈 。
郑和宣读明成祖的诏书,国王拜接,并叩头谢恩 。
随后国王举行盛大宴会款待郑和 。
郑和船队的访问在亚洲、非洲沿海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激起这些国家对明朝的强烈想往 。
他们想看一看中国,想见一见明成祖 。
当时,渤泥(今加里曼丹)和满刺加的国王和王后都到过我国南京,明成祖盛情接待了他们 。
东非的麻林国王哇顿亲自率众访问中国,不幸在福州病逝 。
另外,在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有十六国的使臣抵达南京 。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使命就是护送忽鲁漠斯等十六国使臣返回各自的国家 。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 。
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沿海各国的联系和交流,亚、非许多国家的人民都非常怀念中国友好的使者三宝太监郑和 。
至今,一些亚、非沿海国家还保留着许多有关郑和的遗迹 。
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三宝垅市和三宝公庙 。
在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 。
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博物馆里还珍藏着郑和当年建立的石碑 。
当时,中国以南海为界,把通往各国的海路划分为东洋和西洋 。
郑和七次出使航海都是走的西洋航线,到达的国家大都是西洋国家,所以人们称他的航行为“郑和下西洋” 。
郑和是明成祖永乐皇帝信任的太监,人称“三保太监”,佛家语音转为“三宝太监” 。
因此“郑和下西洋”在史书上又称“三宝太监下西洋” 。
从1405年到1433年的几十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
郑和下西洋250的经过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 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1、郑和下西洋在国内的影响 在南洋、印度洋沿岸,开拓了愈来愈多的海外市场 。
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官私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
2、郑和下西洋在国外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为亚非国际间和平局势的建立,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为发展中国与亚非诸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东南亚有些国家,甚至由于受到郑和的影响,形成了新的风俗习惯 。
3、郑和下西洋对华侨开发南洋的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完全打通了由中国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在海外建立起中国的威望,为华侨开发南洋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