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对赵云的评价( 三 )


或许诸葛亮很看重赵云,但赵云似乎辜负了他的期望 。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北伐魏国,扬言将从斜谷道攻取郿县,魏明帝派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屯守郿县 。
诸葛亮派赵云和中监军、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守箕谷,抵御曹真;自己亲率主力进攻祁山,陇右三郡纷纷响应诸葛亮,魏国朝野震动,魏明帝西镇长安,以左将军张合驰援陇右 。
诸葛亮以丞相参军马谡守街亭 。
马谡部署错误,不据守街亭城,而是依山为营 。
张合断绝其水道,蜀军缺水大乱,被张合大败 。
而赵云、邓芝疏于戒备,在箕谷与曹真对垒时以优势兵力失利,烧毁褒斜道赤崖以北的阁道,迫使魏军停止追击 。
诸葛亮退回汉中,上表自劾,对于北伐失利的原因进行总结,马谡是“街亭违命之阙”,赵云是“箕谷不戒之失”,而自己则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 。
马谡的失败导致陇右三郡得而复失,而且军队损失惨重,被处死;赵云虽然战败,但军队损失不大,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以用人失察,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镇军将军赵云去世 。
终其一生,他的业绩很平凡也很普通 。
甚至后来追谥了五个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也没有赵云 。
时朝野舆论认为赵云曾经救过刘禅,应当赐谥,最后终于成为十二个大臣中最后一个被赐谥的大臣 。
三国历史上对赵云的评价
赵云又名赵子龙2、常山赵子龙常山赵子龙可以说是最受三国迷欢迎的人气角色,文韬武略,机谋胆色,赵将军无不是上上之选 。
作为一员虎将,他实在完美 。
长坂坡一战,赵子龙纵横曹营几万大军之中,出入自如,斩杀曹军50多员将领,竟然全身而退,没有受伤,虽然曹操在战斗中期曾经下令不许射箭,但毕竟以一敌万!一人一骑在千军万马中往来奔突,如入无人之境,通篇三国之中,除子龙之外又有谁能够?论冲锋陷阵能力、防御能力堪称三国第一!但是,赵云无论是在三国志中还是在三国演义中,其实都很不得重用,甚至可以说一生郁郁不得志 。
...
如何评价赵云赵子龙这个人
在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赵云被罗贯中写成了一个近乎于完美的人物 。
自古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奇怪的是,历代读者不但接纳了赵云,而且深深地喜爱着这样一个人物 。
罗贯中先生在作品中为什么偏爱赵云 。
史书中赵云的原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
重读“三国”,我们又会有哪些新的感悟 。
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走进百家讲坛和我们一起客观解读三国人物“赵云” 。
《三国演义》当中,有俩个人物是按照完人来塑造的 。
文的就是诸葛亮,武的就是赵云 。
常山赵子龙,是《三国演义》数以百计的人物中,最得人心者之一 。
有许多人都说,我最喜欢的人就是赵云 。
确实,赵云武艺超超群,品德高尚,稳重多谋,他是作为儒将的艺术典型和完人来塑造的 。
也许有人会说,赵云不是有一次打了败仗,还受了降级处分吗?怎么能算是完人呢?任何一个人,一生都不可能不犯错误,所谓完人,并不是永远不犯错误,要看两条一性质,二态度 。
赵云确实打过败仗,而且受了降级处分 。
那是哪年的事情呢,是蜀汉建兴6年,就是公元228年,那时候已经是后主阿斗了,刘禅 。
也就是失街亭的那次战役,这次战役诸葛亮事先放风他说我要由斜谷道,(这个斜谷道在现在陕西西南部的箕谷,一直到现在的陕西的眉县,长470里)诸葛亮就故意放风:我的主力要出斜谷道 。
他派了两员大将,就是赵云为首,邓芝作为他的副将 。
实际上是带领了少数的兵力,假装这是主力,以此来吸引曹魏的主力迎战 。
而诸葛亮自己带了蜀汉的主力,他准备绕道迂回到背后包抄曹魏的主力,他是这样一个战术 。
结果呢,由于赵云和邓芝的部队人数太少,而曹魏的兵力太强大,因此寡不敌众,赵云没有完成任务 。
因为这470里,要打通这条道很不容易,结果他没有能够出斜谷,他的部队被打散了,打散了以后他很快把部队集中起固守箕谷,把它固守住了 。
结果整个战役失败,是由于街亭失守,导致了这个战役失败 。
赵云之所以受处分,是情有可原,因为兵力悬殊,他没有完成出斜谷的任务,所以他受处分令人同情,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诸葛亮军纪严明,令人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