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珍惜而担忧的古诗( 七 )


欲寻芳草去 , 惜与故人违 。
当路谁相假 , 知音世所稀 。
只应守寂寞 , 还掩故园扉 。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 , 感情真挚动人 , 既没有优美的画面 , 又没有华丽的词藻 , 语句平淡近乎口语 , 对偶不工极其自然 , 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
8、李颀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高歌 , 昨夜微霜初渡河 。
鸿雁不堪愁里听 , 云山兑是客中过 。
关城树色催寒近 , 御苑站声向晚多 。
莫见长安行乐处 , 空令岁月易磋跎 。
——把霜拟人化 , 写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气象 , 寒不可见树色可见 。
催 , 生动有感 , 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
9、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 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心在玉壶 。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 , 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
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 。
次句意境开阔 , 孤——衬心境 , 即景生情 , 情蕴景中 , 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 , 冰清玉洁的形象 。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
《送别》 下马饮君酒 , 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 归卧南山陲 。
但去莫复向 , 白云天尽时 。
——送友人归隐 ,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 , 细读来却词浅情深 , 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 日暮掩柴扉 。
春草明年绿 , 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 , 匠心独运 , 与他诗不同 。
把道别作暗场 , 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 , 怅惘之情 , 离愁 , 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 , 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 。
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 , 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 , 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 , 往往味外有味 , 令人神远 。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进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友人奉命去安西 , 在渭城送别 , 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 写景色调清新 , 明朗 ,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 , 却不黯然销魂 , 相反 , 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 。
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
11、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 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 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
有关送别古诗的诗句和解释
在我所读过的诗中 ,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陆游的《示儿》 , 其中的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令我激动 。
陆游三岁时北宋皇帝被金兵虏走 , 他在六十八岁高龄临死前还在为国家担忧 , 希望皇家军队打回中原来帮助百姓 , 可是那些活下来的官员却在南方吃喝玩乐、无忧无虑 , 把百姓的安危抛在脑后 , 简直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
读了这首古诗后 , 我又想起了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 在诗中作者描绘了金兵入侵时官员们逃到杭州 , 看见杭州人载歌载舞 , 他们自己就留在杭州享福 , 而不管南宋百姓的性命 。
此刻 , 这两首诗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官员们在大吃大喝 , 旁边有人在唱歌跳舞;另一幅却是百姓受到战争的牵连 , 无辜的死者、伤者不计其数 。
其实宋朝原比唐朝还要兴盛 , 可是为什么这么快就被金朝打败了呢?是爱国者不够多吗?不是的 , 岳飞、辛弃疾、苏轼 、范成大、 欧阳修 、李清照、王安石 , 还有刚才说到的陆游和林升……数不胜数 。
一开始没有兵力 , 可是失败后不但不吸取教训 , 还吃喝玩乐 , 导致国力不断衰败而无法挽回局面才是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
想到这 , 我不禁为爱国人士而流泪 , 不禁为朝廷的无能而惋惜 , 更为宋朝而唉声叹气 。
而这古诗中的魅力又更让我喜爱书籍、喜爱古诗了 。
我爱古诗 , 我爱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