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行每行9个字的古诗有哪些?( 四 )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
渭城①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②轻尘, 客舍③青青柳色④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⑤无故人 。
【注解】①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
②浥:湿润 。
③客舍:旅馆 。
④柳色:柳象征离别 。
⑤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 。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 。
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 。
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 。
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 。
前两句为送别创造 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 。
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 。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
” ??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 。
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 。
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 。
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①三湘②接,荆门九派通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
【注释】①楚塞:楚国的边界 。
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
②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
③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 。
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
【评析】 ??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 。
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 。
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迷?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 。
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渲染磅礴的水势 。
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
??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也作:枫落吴江冷) 。
【简析】这首诗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
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 。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 。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
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 。
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
萧萧暮雨子规啼 。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注释】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
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
【评析】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