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字体|楷书、行书、草书这3种常用字体

常用字体(楷书、行书、草书这3种常用字体)
汉字的创造和演变 , 以及在小篆的基础上 , 总结出的创造汉字的六个基本条例——六书 。六书又被分为“四体二用” , 四体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的形体结构 , 这是汉字的基础造字法 , 转注和假借则是汉字的特殊使用方法 , 叫做二用 。
除了六书中对汉字的总结以外 ,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汉字 , 还有哪些有趣的发展呢?
我们今天熟知的汉字结构 , 并非从诞生伊始就固定下来了 , 而是经过长期使用 , 约定俗成的 , 在汉字的流传和使用过程中 , 字形发生过很多次演变 , 今天 , 我们就来说说汉字字形的千年演变史 。
常用字体|楷书、行书、草书这3种常用字体

汉字字形演变
甲骨文甲骨文是至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 , 是汉字的最早形式 , 也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 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 , 是殷商后期使用的文字 , 年代约为公元前1300年至1000年左右 。
有趣的是 , 甲骨文虽然历史悠久 , 但其发现却是近100余年的事情 , 而且极具偶然性:1899年 , 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在药材中 , 无意发现了刻有符号的龙骨 , 至此人们才开始发掘并研究这些古老文字 。
甲骨文的主要用途是记录占卜 , 因百思特网此也被称为“甲骨卜辞” , 殷商时期的先民信奉鬼神 , 上到国家大事 , 下到百姓生活 , 事无大小 , 均要先通过占卜 , 得出凶吉祸福再做决策 , 所以现今出土的甲骨文字 , 大多是有关占卜的记录 。
占卜的时候 , 人们将所卜之事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 再用火烤 , 之后根据其上的裂纹来判断凶吉 , 最后还要将占卜结果刻在上面 , 事后是否应验 , 也会补刻记录 , 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 。
常用字体|楷书、行书、草书这3种常用字体

甲骨文
金文人类进入青铜时代 , 文字也从龟甲或兽骨上 , 转移到了青铜器上 , 在商周时期传下来的青铜器上 , 留下了许多古老文字 , 后世称为金文 , 自商朝末期 , 至秦灭六国 , 金文存在了上千年 。
青铜器上的铭文 , 是依据墨书原本铸造的 , 这种字体一般被称为大篆 , 或称籀(zhu) , 可是问题来了 , 先祖们是如何将文字铸造在庞大的青铜器上面的呢?至今这还是一个谜 。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有铭文的青铜器是利簋(gu) , 上面记载着武王伐纣之事 , 因此又名“武王征商簋” , 以现在的考古发现 , 基本可以确定 , 利簋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先河 。
商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书法艺术 , 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也有所不同 , 最著名的毛公鼎 , 据考是西周晚期铸造而成 , 鼎内有多达497字的铭文 , 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 足见其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书法价值 。
常用字体|楷书、行书、草书这3种常用字体

毛公鼎铭文
小篆中国历史经历了春秋战国的混战之后 , 大小诸侯国各自为政 , 使用的文字当然也不一样 , 这就造成了交流上的噩梦 , 秦王扫六合 , 一统天下后 , 严重意识到了文字不统一带来的不便 , 于是实行“书同文”政策 , 取消六国文字 , 并在秦国所使用的大篆基础上 , 进行简化 , 将文字统一 , 这就是小篆 。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弯曲繁复 , 书写形式不一 , 异体字繁多 , 统一后的小篆 , 笔画匀整 , 横平竖直 , 长方形的字形平衡对称 , 看起来端庄挺拔 , 至此 , 汉字逐渐定型 , 减少了认读、书写、交流上的不便 。
秦始皇统一文字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大规模的行政手段规范文字 , 为汉字的发展和传承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 如今 , 小篆虽不再用于日常书写 , 但是在篆刻中 , 依然被广泛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