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泛海》什么意思?

泛海 王阳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
译文
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 。
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 。我将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 。
鉴赏
《泛海》这首诗意态潇洒,有一股正义的豪情,表达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张的“心学”和开创的阳明学派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阳明的学说打破了当时理学家们对于“人”的钳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灵世界,渐渐成为思想界的一种风尚 。
诗歌头两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原”说明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 。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王守仁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 。
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心中此时的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说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高僧手持的一种法器),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 。说到“静”字,还有一个故事: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 。王守仁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
从《泛海》的创作背景看,《泛海》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 。章太炎评价王阳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泛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
泛海王阳明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自幼才思敏捷,经常逢事作诗,一一首《哭象棋诗》就是他即景而作的 。有一次,因他贪下象棋,忘了回家吃饭,母亲一气,夺了他的象棋,扔到河里 。他看着象棋随水漂流,摇首顿足 。哭之以诗: 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 。诗的开头一句先点出惋惜之情 。中间两句写各种兵种被流水卷走,似有千军万马之状 。末一句忽然奇军突起,却是雄浑悲壮的余声 。整首诗构思巧妙,纵横得体 。
王阳明的《泛海》什么意思?

陆九渊的古诗词《读书》怎样注音? 《dú shū》 《 读 书 》 lù jiǔ yuān 陆 九 渊 dú shū qiē jiè zài huāng máng,读 书 切 戒 在 慌 忙,hán yǒng gōng fū xìng wèi zhǎng。涵 泳 工 夫 兴 味 长 。wèi xiǎo bú fáng quán fàng guò,未 晓 不 妨 权 放 过,qiē shēn xū yào jí sī liàng。切 身 须 要 急 思 量 。译文:读书要注意不能慌忙,慢慢地用功去读,才会觉得意味深长 。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妨暂且放过去,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需要认真思考 。扩展资料: 这首诗选自《陆象山语录》,陆象山即陆九渊,是一位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对读书问题见解颇多,以上这首诗就表明了他的一种读书方法 。关于自己的读书方法,他还说过:“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 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颢,偏重在心性的修养,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过于“支离破碎” 。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其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 。即是所谓的“尊德性” 。朱熹言“理”,侧重于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言“理”,则更偏重于人生伦理,明代王阳明赞赏陆九渊的学说,使得陆九渊的“心学”得以发扬,因此学界称之为“陆王”学派,实际上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能诗 。《陆九渊集》中录存诗作一卷二十三首 。《鹅湖和教授兄韵》云:“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诗有一定的学究气 。其论诗尚允当 。如“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 。……今若但以古诗为师,一意于道,则后之作者又当左次矣 。”同江西诗派末流的泥古倾向是不同的 。有《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陆九渊一生不注重著书立说,其语录和少量诗文由其子陆持之于开禧元年(1205)汇编成《象山先生集》,共计36卷,并由其学生于嘉定五年(1212)刊行 。1980年1月中华书局整理为《陆九渊集》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