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怎么写?

一年级《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 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 , 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 ,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 仅供参考 ,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在教学中 , 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 , 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 , 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 。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 , 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 , 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 , 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 , 突出大括号的作用 , 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 , 我逐个出示 , 练习 , 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 , 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 , 什么情况下用减 , 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 , 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
3、数学来源于生活 , 数学应用于生活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 ,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 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 , 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 , 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 , 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 。因此 , 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 , 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 , 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 , 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 , 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 , 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 , 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 , 在比较7、8、9的大小时 , 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 , 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 , 直接用“>、<”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 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

一年级《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怎么写?


一年级数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
据我课前了解 , 我班20多名学生都已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 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减法(熟练程度有差异) , 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得数‘5’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讲不出所以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