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在50字以上60字以下的古诗词( 二 )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 , 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 , 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 , 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 , 两个“异”字 , 分量下得很足 。
对亲人的思念 , 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 , 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
“异乡为异客” , 不过说他乡作客 , 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 , 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 , 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 , 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 , 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 , 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
“异乡”“异客” , 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 , 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 , 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 , 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 , 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
佳节 , 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 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 , 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
这种体验 , 可以说人人都有 , 但在王维之前 , 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
而一经诗人道出 , 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
2、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 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心在玉壶 。
译文:迷蒙的烟雨 , 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 , 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 , 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 , 坚守信念! 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 即所谓”自明高志” 。
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 , 霜情与晚节弥茂” 。
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 , 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 , 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 , 历任恪勤 , 奉公尽诚 , 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 。
”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 , 清如玉壶冰” 。
是高洁的象征 。
此外 ,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 , 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 , 澄空见底 , 当官明白者 , 有类是乎 。
故内怀冰清 , 外涵玉润 , 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 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 。
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 , 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
3、春怨唐代: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 莫教枝上啼 。
啼时惊妾梦 , 不得到辽西 。
译文:我敲打树枝 , 赶走树上的黄莺 , 不让它在树上乱叫 。
它清脆的叫声 , 惊醒了我的梦 , 害得我在梦中不能赶到辽西 , 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
赏析: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 , 突然而起 。
照说 , 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 。
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 , 不能不产生疑问 , 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 。
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 , 使人们知道 , 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 。
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 , 而在鸟语中 , 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 。
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 。
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 , 因为黄莺啼晓 , 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 。
那么 , 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 , 而是去辽西的梦 , 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