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明朝山西洪洞移民王氏三兄弟离散“重逢”

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明朝山西洪洞移民王氏三兄弟离散“重逢”)
近年,山东汶上、郓城两县,相继发现明朝初年原籍山西洪洞枣园移民王氏五兄弟之三公祖碑,使得同胞三兄弟离散600多年之后终圆“重逢”梦!
一、六百年沧桑话移民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历时五十年、十八次“洪洞大槐树移民”,迁移人口上百万,覆盖中原、华东数省,遍及大半个中国,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那是一段中国上千姓氏、千万家庭的辛酸史,在亿万移民后裔心中打下了永久不褪的烙印 。
所谓“洪洞大槐树移民”是泛指明朝的山西移民 。民国《洪洞县志》记载:洪洞县城北约1公里处,汾河东岸,原有一株大槐树,相传汉代所植,故名“汉槐” 。距大槐树不远,有座广济寺,系唐太宗李世民称帝第三年修建,殿宇巍峨,僧人济济,香火很盛 。有一种鸟,名叫“鹳”,形似鹤亦像鹭,觅食于河滩溪流,嗜食鱼蚌,夜栖河边树 。大槐树便成为汾河滩上鹳鸟的天然良居,纷纷抢占树杈,构巢垒窝 。
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明朝山西洪洞移民王氏三兄弟离散“重逢”

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 本网免费正版图片
据《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一书记载,洪洞大槐移民在山东分布于92个县市,有763个村落 。
《文献通考》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移民凭照、川资 。大槐树下便是迁民集散之所 。移民动身一般是在秋收之后,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 。秋风瑟瑟,树叶凋落,大槐树上一个个老鹳窝越发醒目 。移民拖儿带女迁徙他乡,故土难舍,路上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 。走远了,村舍看不见了,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留在眼中,留在记忆之中 。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百万移民故乡的标志 。
据部分调查资料显示,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一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如:山东省金乡县共有村庄1247个,元朝以前建村69个,明朝建村830个,清朝建村323个,民国以后建村8个,建百思特网村年代不详17个 。金乡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山东省曹县共有自然村2276个,属明代移民建村的百思特网就有1606个 。滕州市现有1223个自然村,属明代建村的就有687个 。现存425部族谱和碑文中,有225部族谱明确记载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民来此 。
二、山东汶上枣杭、郓城枣杭,相继发现三块石碑,明朝山西移民王氏五兄弟之三公跨越600余年终圆“重逢”梦从全国各地很多姓氏族谱上都可以看到,其先祖于明朝洪武年间或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或讹传“老鸹窝”、“喜鹊窝”、“野鹊窝”、“鹊喜村”)移民的记载 。

【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明朝山西洪洞移民王氏三兄弟离散“重逢”】

明洪武年间,移民政策“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但移民时凡一家兄弟不准迁往一处,必须分迁异处 。因为都是自谋生路,加上战争及水旱天灾,年代久远,路途遥远,信息不通,兄弟一家人离散之后便极少能再联系了,迁民后裔真正能续上家谱的少之又少 。
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明朝山西洪洞移民王氏三兄弟离散“重逢”

汶上枣杭村
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八里许有个枣杭村,系明永乐初年山西洪洞县枣园王氏五兄弟之一(讳)忠始迁之地 。
据《汶邑王氏族谱志》记载,明百思特网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野鹊窝有王氏兄弟五人:信、忠、成、孝、兴 。移民时,信祖留在山西老家守宗祠,四支迁山东 。忠祖迁山东汶上城西八里许,名中枣杭;成、兴二祖迁山东寿张(后归郓城),名西枣杭;孝祖迁山东新城(桓台,一说栖霞),名东枣杭 。因山西老家有村名枣园(或叫枣杭),为不忘故土,故兄弟几个所迁之地都取名枣杭 。
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明朝山西洪洞移民王氏三兄弟离散“重逢”

(山东汶上县枣杭忠祖茔碑)
2016年,忠祖、成祖、兴祖后裔寻根问祖,汶上县枣杭村忠祖后裔通过网络,跟郓城枣杭成祖、兴祖后裔取得联系,得知郓城枣杭成祖碑、兴祖碑均保存完好,与汶上县枣杭村忠祖碑记载几乎完全一致 。
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明朝山西洪洞移民王氏三兄弟离散“重逢”

(山东郓城县枣杭成祖碑,清光绪三十四年立)
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明朝山西洪洞移民王氏三兄弟离散“重逢”

(山东郓城县枣杭成祖碑,清光绪三十四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