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荷花上有一蜻蜓的诗句( 二 )


让人感到 , 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 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
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 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 , 紧承前两句而来 。
乱入 , 即杂入、混入之意 。
荷叶罗裙 , 芙蓉人面 , 本就恍若一体 , 难以分辨 , 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 , 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 , 忽然不见踪影了 。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 , 是耶非耶的感觉 , 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
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
然而 , 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 , 莲塘中歌声四起 , 忽又恍然大悟 , “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 。
本已“不见” , 忽而“闻歌” , 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 , 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
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 , 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 。
这一描写 , 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 , 令人宛见十亩莲塘 , 荷花盛开 , 菱歌四起的情景 , 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 , 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
直到最后 , 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 , 那目的 , 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 , 还因为这样描写 , 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
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
——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 ,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 , 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 , 风光不与四时相同 , 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 , 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 , 是足可留恋的 。
然后 , 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 , 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 , 涌到天边 , 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 , 在骄阳的映照下 , 更显得格外艳丽 。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 , 虽然跌宕起伏 , 却没有突兀之感 。
看似平淡的笔墨 , 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
帮我找一首关于荷塘荷花的诗
1.《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 , 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 。
2.《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 树阴照水爱晴柔 。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头 。
3.《竹枝词》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 , 蜀江春水拍山流 。
花红易衰似郎意 , 水流无限似侬愁 。
4.《望海潮》宋.秦观 星分斗牛 , 疆连淮海 , 扬州万井提封 。
花发路香 , 莺啼人起 , 珠帘十里东风 。
豪俊气如虹 , 曳照春金紫 , 飞盖相从 。
巷入垂杨 , 画桥南北翠烟中 。
追思故国繁雄 。
有迷楼挂斗 , 月观横空 。
纹锦制帆 , 明珠溅雨 , 宁论爵马鱼龙 。
往事逐孤鸿 , 但乱云流水 , 萦带离宫 。
最好挥毫万字 , 一饮拼千钟 。
5.《水调歌头》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 , 亭下水连空 。
知君为我新作 , 窗户湿青红 。
长记平山堂上 , 欹枕江南烟雨 , 杳杳没孤鸿 。
认得醉翁语 , 山色有无中 。
一千顷 , 都镜净 , 倒碧峰 。
忽然浪起 , 掀舞一叶白头翁 。
堪笑兰台公子 , 未解庄生天籁 , 刚道有雌雄 。
一点浩然气 , 千里快哉风 。
6.《玩止水》唐.白居易 动者乐流水 , 静者乐止水 。
利物不如流 , 鉴形不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