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金陵”的古诗词有哪些?( 三 )


如今春去秋来,过了很多年,数万南飞的大雁飞过,在它的鸣叫声中,建都在石头城的许多朝代都相继灭亡了 。
山色苍凉,江水湍急,潮水拍打着空荡荡的石头城 。
几声渔人的笛声,芦苇花在风中闪闪发光 。
...
古诗:登金陵凤凰台的意思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
[编辑本段]赏析 【赏析一】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
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 。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
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
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 。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
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
【赏析二】 全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
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 。
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 。
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 。
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