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古训丨大智如愚,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古训丨大智如愚,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也叫“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不是故意装疯卖傻,不是故意装腔作势,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一种大方略 。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古训丨大智如愚,大巧若拙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处世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境界,其第一层含义是指得道圣人从外表上由于不逞能显智,好像傻子一样,但从本质上他却深藏智谋不露,是世上最聪明最灵巧的人 。
老子从俗人和圣人的比较中揭示了俗人和圣人在“智”上的差别:"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如婴儿无知无欲,纯粹补索);俗人昭昭(各炫聪明,各是其能),我独昏昏(好像昏昧不明);俗人察察(对各种事物皆能明察窥视),我独闷闷(闷然浑噩) 。”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意思 。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古训丨大智如愚,大巧若拙

真正百思特网的智者追求的是大智而非小智 。有人说: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外表聪明的人,将精明表现在外表上,处事炫耀张扬,却往往给人一种威胁感,被人提防,最终经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真正的智者,遇事算大不算小,处事低调,为人豁达,做事有节适度,从外表上看愚笨糊涂,实则内里心知肚明 。外愚内智的人,工作、生活中能与人和谐相处,左右逢源 。外百思特网愚内智是大聪明,是大智若愚的境界 。
三国时代刘备深谙“大智若愚”的智慧 。刘备多次被打成丧家犬,有次无奈投奔了曹操 。刘备素有英雄之名,为了麻痹曹操,就开辟了一块菜地,亲自播种、灌溉、施肥,让大家都觉得他胸无大志,用这种方法伪装自己 。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古训丨大智如愚,大巧若拙

但曹操还是有意无意多次试探,某次曹操请刘备喝酒,席间谈话过于惊心动魄,这顿饭被后世称为“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操问刘备天下英雄都有谁,刘备故意拿袁绍、袁术充数,绝口不提自己,当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心中秘密被点破,刘备吓得手里的筷子都掉了 。幸好这时打了一个炸雷,刘备装作怕雷掩饰过去,才没让曹操窥出破绽 。刘备容貌若愚,实质外愚内智,不露锋芒,韬光养晦 。
还有人爱显摆聪明,三国时杨修多次显示了碾压曹操的智慧 。如《曹娥碑》后的谜语,杨修当场就猜到谜底,曹操硬是走了三十里才猜到答案 。但杨修的智慧时时让曹操所忌,最后找个理由把杨修处死了,这也许是外智而内愚的典例了 。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古训丨大智如愚,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古训丨大智如愚,大巧若拙】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大智若愚"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小事愚,大事明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回望自己一生,曾发出“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的感慨 。有时候,聪明者只是庸俗的智慧,而愚痴者却自有睿智 。“糊涂”也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大境界 。
人生在世,不应该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就糊涂,该明白时就明白,小事糊涂不耍小聪,关键时刻才能表现大智慧 。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大智若愚并不是真愚,大智若愚给人的印象: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漏锋芒,甚至有点木讷 。大智若愚是处世大方略 。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古训丨大智如愚,大巧若拙

有句话说“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愚,大事明的大智大谋 。宋朝时期,宋太宗经过考察,认为吕端是难得的人才,有意让吕端任宰相,此时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 。"太宗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毛泽东在点评二十四史时,对北宋名相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也十分赞赏 。
吕端在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做官,在日常生活和个人名利上,他心胸豁达从不计较 。别人伤害他,他从不放在心上 。淡泊钱财,朋友有难,慷慨解囊 。官海沉浮数十年,从不为升官而惊喜,也不为降职而丧气 。真正做到了“小事糊涂” 。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古训丨大智如愚,大巧若拙

但是,每遇军国大事,吕端从不糊涂,立场坚定,是非分明,行为果断 。吕端任宰相后,依然保持谦逊态度,凡事皆以大局为重 。吕端任左谏议大夫时,官位本在寇准之上,而他却主动要求把寇准摆在自己前面 。吕端先于寇准任宰相后,恐寇准心里不平,于是主动请求允许才华横溢的寇准同他在政事堂轮流值班 。保安军抓住了叛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和寇准商议将她斩于保安军北门外 。吕端知道后,认为这不是妙计,马上找到太宗,他以刘邦为例,指出凡做大事者都不会介意亲人安危,只能更加激怒叛将李继迁,于国家十分不利 。宋太宗依照吕端之计,刀下留情,善待李母,以李母系住李继迁心,使其投降 。这—妙计,果然奏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