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柳絮飞,悠悠相思鸟,"是谁的诗,全诗是什么( 四 )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 。
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
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 。
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 。
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 。
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 。
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 。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 。
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 。
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
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 。
《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 。
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这是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
还有人评价它富有“禅趣” 。
那阻隔有情与无情沟通的,不仅仅是绿水环绕的围墙,而更是人们的“心墙” 。
作者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却被“无情”所恼 。
...
灞河柳树的诗词
绝句 (石柔)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
轻黄==淡黄 飞球==杨树籽 (1)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
(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扬花,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
)(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
)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 。
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 。
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 。
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 。
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
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 。
杨花随春风飘荡 ,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
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
[今译]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 。
[赏析]“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