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古风古风句子( 四 )


爬至正门,腰膝酸软,但兴致不减,这或许就是名楼的魅力所在吧!门楼上竖着“文萃李唐”的大匾,左右立柱上刻着由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楹联:“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 。
”俯视前方,绿野平畴,隐现在薄雾轻纱中 。
微风徐起,楼檐角上的风铃叮当作响,抑扬顿挫,似在吟诵那首千古名作,激起游客遐思飞扬 。
更上一层,登至楼中厅堂 。
一尊尊蜡像活灵活现,形象生动:女娲补天,嫘祖缫丝,舜陶河滨,大禹治水,盐池卤盐,化铁铸器,臼米滤酒……薪不尽火益传,华夏五千年文明从河东沃土摇曳而来 。
出顶楼厅堂,穿过雕梁画栋,楼台信步 。
西南隅,伫立着王之涣的铜塑像 。
诗人左手持卷,右手挥毫,胸胆开张,神态豪放,似乎不费沉吟就写就千古绝唱 。
“诗因楼出,楼因诗名 。
”崔颢之与《黄鹤楼》,范仲淹之与《岳阳楼》,王勃之与《滕王阁序》等,无不是名诗与名楼的珠联璧合 。
在王之涣与《登鹳雀楼》之间,王之涣是诗之魂,楼之魂,正如洋溢在他身上的才华和气魄,王之涣造就了这座北方名楼的灵魂诗句 。
江南名楼泱泱,谁能与其映秀?唯我黄河之畔鹳雀楼,河东人引以为豪 。
诗人将尽收眼底的景象拢收笔底,将万端意象和万千胸臆融入诗句,目力望穿千里,心力穿透千年,笔力荡开遮断望眼的片片浮云,用凌空的诗句豪迈跨越古今千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感谢你那次登临,引来千百年追寻的脚步;感谢你那次激动,激起多少人豪情万丈;感谢你那次吟诵,携着千古名楼永生!登鹳雀楼不朽!
月的诗情画意
月、月色,是古今文人经常吟咏的对象 。
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一经讽咏,便如玉指一样拨动我们的心弦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假任何修饰,却把雄关古塞的苍凉悠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际;“别时茫茫江浸月”,则在相逢、相识但又即刻相别的愁绪中透出一股无奈和茫然;“海上明月共潮生”,用一轮湿漉漉的明月为我们描绘出如仙境般的缥缈;“二十五弦弹夜月”,使我们仿佛在抑扬疾徐的瑟声中听到了悲凉怨怼的声调……还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放,“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壮,“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凄美……在长城脚下,我曾巧遇深秋凌晨的残月 。
铺满银霜的山野间,不见了白日里的层林尽染,不见了暮色中的轻烟淡霭,弯弯的残月挂在西南天际,下面是蜿蜒的长城 。
除了月色的清辉,眼前只有一种颜色:蓝 。
天空、群山、丛林无不由蓝色构成,所不同的只有深浅之分 。
此时,面对长城,什么金戈铁马、征夫怨妇、烽火狼烟、羌笛胡笳,都已经变得非常遥远而模糊了,只觉得眼前是一幅绝不能用水墨丹青画出的彩图 。
在扬子江的燕子矶边,我曾追寻暮春时分初现的新月 。
燕子矶位于长江南岸,隔江遥对南京城,是由巨石构成的一片突兀之地 。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群雄并起,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势力很快强盛起来,占据了南京城 。
其劲敌陈友谅率40万大军攻打他,但被朱元璋设计挫败,陈友谅从此一蹶不振,而朱元璋却从此确立了一统天下的地位 。
据说,陈友谅的大军就是在暮春新月初生时万船齐发、兵指金陵的 。
来到燕子矶,真想体味一下古人的心情 。
然而,江水万古流,燕子矶依旧,弯弯的新月还挂在天上,暮霭中是现代化的高楼和江轮的汽笛声 。
在扬州梅花岭上,我曾体味史可法心中的“二分明月” 。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任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清军进攻扬州时,顽强抗敌,城破被杀 。
其衣冠冢位于梅花岭上,冢前有一幅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
梅花岭的明月应该是妩媚、柔秀的,但史可法的事迹又如此悲壮,叫人很难说清自己的体会 。
低挂在岭头的明月,是黄、是白、还是红?我说不清 。
在故乡的冀中大平原上,我曾在“月上柳梢头”的意境中有过自己的憧憬 。
家乡有一条小河名唐河,是海河的一条支流;河边遍植垂柳 。
少年时代,曾多次在河边看到月亮挂在垂柳的枝头上,微风袭来,柳枝婆娑、月影徘徊,很是撩人心扉 。
及长之后,读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才感受到古人那精致的描绘是如此的传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