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年年的诗句或名句

你好 。(望采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刘禹锡的7首有关的诗:
城西门外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
出自:《竹枝》作者:刘禹锡年代:唐 查询此诗人
年年为郡老天涯
谩读图书三十车,年年为郡老天涯 。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暖家 。绮季衣冠称鬓面,吴公...
出自:《郡斋书怀寄江南白尹,兼简分司崔宾客》作者:刘禹锡年代:唐 查询此诗人
年年上高处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
出自:《九日登高》作者:刘禹锡年代:唐 查询此诗人
年年怆月游
宝历方无限,仙期忽有涯 。事亲崇汉礼,传圣法殷家 。晚出芙蓉阙,春归棠棣华 。玉轮今日动,...
出自:《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三首》作者:刘禹锡年代:唐 查询此诗人
远守年年厌白
老郎日日忧苍鬓,远守年年厌白蘋 。终日相思不相见,长频相见是何人 。
出自:《寄湖州韩中丞》作者:刘禹锡年代:唐 查询此诗人
年年曲江望
年年曲江望,花发即经过 。未饮心先醉,临风思倍多 。三春看又尽,两地欲如何 。日望长安道,...
出自:《酬令狐相公杏园花下饮有怀见寄》作者:刘禹锡年代:唐 查询此诗人
年年结侣采花频
楼下芳园最占春,年年结侣采花频 。繁霜一夜相撩治,不似佳人似老人 。
出自:《城内花园颇曾游玩,令公居守亦有素期,适春》作者:刘禹锡年代:唐
描写冬季早晨雪景的诗句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
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卢纶《塞下曲》 3、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
—— 杜甫《野望》 4、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
—— 杨载《到京师》 5、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
——卢梅坡《雪梅.其一》6、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
——卢梅坡《雪梅.其二》 7、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
—— 刘方平《春雪》8、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
—— 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9、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 白居易《夜雪》10、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 。
—— 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1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
—— 欧阳修《戏答元珍》 12、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
—— 崔道融《梅花》 ...
带有年年的诗句或名句

带人字的古诗词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孟浩然《过故人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李白《送友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清明》】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白居易《长恨歌》】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
【白朴《天净沙·夏》】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
【李白《侠客行》】...
关于古诗词里有,重,还,更这些多音字
1.通假字.古诗词中,我们会发现少量的通假字现象,这些字应读通假字的旧读音.例如: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注:“四下”表示四年级下册,选自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下同.);“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上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iiàn”.在《所见》(一下13课)和《夜书所见》(三上9课)题目中的“见”,“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三下《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和张籍的《秋思》(五上5课)中的“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见”,都是“看见”的意思,并无“显现”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不读“xiàn”,应读“jiàn”.亡:《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ǘ”,不读“wáng''.柴:王维《鹿柴》中的“柴”是通假字.古代“柴”指有篱落的村寨,也指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划定的某些区落.本诗题目中“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应读作“zhài”,不读"chái”.而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字,不是通假字,所以读“chái”.2.词牌名.词牌名的读音是古代词赋的“专利”,因而我们只能尊重古人的读法.例如:卜:《卜算子·咏梅》(五上《回顾拓展八》“日积月累”)中的“卜”读“bǔ”.因为,读“bǔ”的时候有多种意义,其中一项是指“估计、预测”,而读"bo”只用于“萝卜”一词.“卜算”是同义黏合词,意思是“估算、预测”,这里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唐代骆宾王写诗时喜欢用数字,大家都叫他“卜算子”,后来就以“卜算子”为词牌名了.乐:《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题目中的“清平乐”,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因而“乐”读“yuē”,不读“l宅”.3.古代单音节词.古诗词中,有的两个单音节词语连在一起,很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比较典型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妻子”和“衣裳”.在现代汉语中,这是两个双音节词,“妻子”“衣裳”的后一字“子”“裳”均要读作轻声.但是在古代,“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衣裳”在古代也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是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是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的“子”“裳”作为单音节词,是不能读作轻声的,应分别读作“疽”“cháng''.上例中的“卜算子”的“子”也是单音节词,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因而不能像现代汉语词尾的后缀词那样读作轻声,也应该读作"Zǐ”.另外,还要注意叠声词的读法.《春晓》(一下4课)中的“处处闻啼鸟”,《小池》(一下3课)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草》(二下2课)中的“离离原上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二下2课)中的“篱落疏疏一径深”,《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三下《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在这些句子中都有叠声词.在古诗词朗读中,不能像现代汉语把叠声词第二个字读成轻声,而应该读成本音.因为有的要单独表示意义,有的起重复强调的作用,而且在五律或七律古诗中,各句字数相等,读来颇有节奏感,如果把叠字弱化后读得过轻,就可能给人少一个字的感觉.因此,叠字二般不要弱化读轻声,而要读出该字的本音.二、“特殊字”从今 在古诗词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经没有这个旧读音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节律规则来说,应该发某个旧读音,但是在现代汉语规范音中却找不到这个旧读音.这时,我们就应以今天的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我们知道,古诗词虽然讲究音韵节律,但当时并没有像现在的汉语拼音这样严密完善的记音系统,因而许多字的读音追究起来十分复杂,有的已不能准确查考其读法了.遇到此类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统一到现在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如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斜”字的发音争议就是此类问题的典型表现.斜:《山行》(二上4课)“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按照古代节律,诗中的二、四句的末一个字是“家”“花”,其韵腹都是“a”.因此首句的末字“斜”应该押此韵,其韵腹也应是“a”.但在现代汉语中“斜”已没有“xiá”的音了,所以这个字只好依从今天的发音,读“xié”.《过故人庄》一句中“青山郭外斜”(四上《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中的“斜”也因为相同原因,念“xié”.还有,“斜风细雨不须归”(四下23课《渔歌子》)中,“斜”也得念“xié”,如果我们非要将句中的“斜”读成“xiá”那就显得太别扭.三、多音字从义 挑:《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有“tiāo”和“tiǎo''两个读音.“挑”在“挑动”“拨动”的义项时念“tiǎo”.这句诗的意思是儿童用竹棍等挑动泥土,翻找地里的蟋蟀.因此,在本句中,“挑”字读“tiǎo”才是合理的.重: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重”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