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重上井冈山》全文是什么?( 三 )

毛泽东慨叹时间飞逝,往事如昨,而井冈山的意义与影响却永不消逝 。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对“久有凌云志”的毛泽东而言,当年的血雨腥风都闯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纵然年事已高,自应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相比较而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更有思想深度,更富有哲理旨趣 。
而从毛泽东同意将其公开发表来判断,他本人显然对这首词也更为中意 。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西江月·井冈山 百度百科-水调歌头.井冈山 百度百科-念奴娇 井冈山
毛泽东诗词《念奴娇 井冈山》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井冈山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地,是培养他的军事天才的最初摇篮,也是他作为马背诗人的难忘起点,毛泽东对井冈山一直念念不舍,愈到晚年愈是魂牵梦绕 。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 。
他抚今追昔,豪情满怀,奋笔写下了《念奴娇·井冈山》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
两首作品属于同时、同地、同境、同题的作品,内容、意境、情感、格调、结构甚至词语均有许多贴近或类似之处 。
如“千里来寻故地”与“故地重来”;“旧貌换新颜”与“人间变了,似天渊地覆”;“风雷动”与“风雷磅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与“弹指三十八年” 。
两首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的思念之深、归心之切 。
井冈山是新中国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毛泽东为井冈山的巨变而欢欣鼓舞 。
毛泽东慨叹时间飞逝,往事如昨,而井冈山的意义与影响却永不消逝 。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对“久有凌云志”的毛泽东而言,当年的血雨腥风都闯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纵然年事已高,自应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 。
毛泽东的井冈山词作,寄寓了毛泽东深厚绵长的井冈山情结 。
黄洋界的隆隆炮声已定格在历史深处,而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两首感怀之作也将焕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
《念奴娇·井冈山》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
...
急求: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的体会 谢谢大家了~
西江月 井冈山 1928 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
岿(kui1)然:高峻独立 。
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 岭 。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 。
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 。
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 。
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 。
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 。
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 。
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 。
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
【作法】 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
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战斗场面,下阕写战斗经过 。
全词主要特点是采用描写与叙述的方法来写,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炼,极富艺术感染力 。
词首两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
』展现了我军民战备的气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我军的胜利作了铺垫 。
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我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 。
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人民战争图景啊!说明我方早已严阵以待 。
『敌军围困万千重』 。
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我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然而勇敢的革命军是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岿然不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