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马》语文教案怎么写?( 五 )
更悲惨的是 , 被摧残的马 , 又从人类劳役的工具 , 沦为人类恶性的奴隶 。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 , “摆阔绰”“壮观瞻” , 给马“戴上黄金链条” , 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 , “浑身盖着丝绸和锦毡” , 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
人们常说马是人类的朋友 , 如果在“朋友”华美的概念下是这样的内涵 , 那么 , 我们只好承认:马是人类的朋友 , 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 。我们所见的“马” , 已经不是真正的、原始意义上的马了 。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文章用了三个段落 , 分别从三个方面描摹大自然中的野马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 “既不受拘束 , 又没有节制” , “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不屑于受人照顾” 。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 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 , 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 , 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 , 团结和睦;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妒忌” , 从不为一己之私争斗 。
美貌:它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 , 在所有的动物中 , 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 。作者用它和另外七种动物作了比较 , 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 , 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 。本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 , 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 , 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 , 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 , 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
二、问题研究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 , 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 , “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 , 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 。其次 , “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 , 被人喂养 , 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 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 , 披上鞍辔 , 戴上衔铁 , 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 , 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 ,
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 , 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这句话很容易让学生们联想到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 , 诚然 , 生活中确实有些学生被僵化的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束缚住了头脑 , 一切按书本、教条行事 , 不知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 , 也有些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 , 空有理论 , 没有实际本领 , 教育好像也成了奴役人、扼杀人的个性的工具了 。不可否认 , 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 但是那是教育的一时偏差 , 和对马的奴役“教育”不同 , 我们的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的 。教育目的从应试到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转变 , 就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 。2.第二段中 , “就是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 , 那些只为着摆阔绰、壮观瞻而喂养着、供奉着的马 , 那些不是为着装饰它们本身 , 却是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 , 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 , 项鬣编成了细辫 , 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 , 这一切之侮辱马性 , 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中“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对于马的侮辱 , 要超过蹄铁?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