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精选阅读 一:
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由www.smesun.com整理]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 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 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状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焕然一新造句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 。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 。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
精选阅读 二: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赞美老师的句子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去彭泽县令从此名垂千古被认为是表示文人的骨气是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 。但陶渊明解职归田真是正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并非如此 。
清代林云铭曾提出:“陶元亮作令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竟成千秋佳话 。岂未仕之先茫不知有束带谒见之时孟浪受官方较论禄之微薄礼之卑屈耶?”陶渊明曾出仕四次又归隐四次为什么出而复隐隐而复出呢?只是正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