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读后感怎么写?( 六 )


从《堂吉诃德》的翻译工作可以看出杨绛做事认真的态度 。她说:她在翻译时,很少逐字逐句的翻译,一般都要将几个甚至整段文句子拆散,然后根据原文的精神,按照汉语的习惯重新加以组织 。在翻译时,她真正做到了“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无论在选字,还是在造句、成章方面,都总是斟酌再三,一丝不苟 。力求译文的信达雅 。
不过,就算历经磨难,杨绛的精神始终是高高在上的 。具体到她身上,就是凡事皆有主张、不人云亦云,也不轻易跟从大流,更不愿无原则地“摧眉折腰事权贵” 。这正是读书人最为可贵的品质 。像杨绛,像钱钟书 。他们的眼里只有学问 。尤其记得抗战结束,被别人问起先生他们为何不选择离开大陆 。这个问题,我每次看到文革中知识分子被迫害,就会遗憾他们为啥当初不离开大陆 。先生的回答只是,去香港,这本身就是个商业社会 。去国外,中国是弱国,我们是二等公民 。所以我们选择留在大陆,仅仅是因为爱国 。
同样,这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出杨绛先生对读书的态度 。她认为: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开堂人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却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杨绛先生认为读书是毫不费力的事,是隐身的串门,在串门中相互交流、切磋,在交流切磋中理解、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