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井”的诗词有哪些?( 二 )


赏析
本篇选自《淮海集》 , 写于元丰二年(1079)秋 。这年春天 , 秦观要去会稽探望伯父 , 恰好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途经高邮 , 他们便一路同行 , 到吴兴(湖州州治所在地)分手 。秦观到会稽后 , 听说苏轼被捕下狱 , 又渡江到吴兴问讯 , 而后再经杭州返回会稽 。本篇记述“中秋后一日”夜上风篁岭访辨才法师 , 当是这次路过杭州时的事 。第一年 , 辨才、参寥派人到黄州慰问已被贬官的苏轼 , 并捎去了秦观写的这篇《龙井题名记》 。苏轼看后写道:“览太虚题名 , 皆予昔时游行处 , 闭目想之 , 了然可数 。”(《秦太虚题名记》)
《淮海集》中另有一篇《游龙井记》 , 也是元丰二年所作 。文中着重叙述有关龙井的文献记载和传说 , 解释风篁岭为什么多泉水 , 对所谓在龙井求雨有灵也发表了看法 。比较起来 , 《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 , 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 , 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 , “游”的味道显然浓一些 。虽然这是一篇游记散文 , 但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描绘 , 以及善于创造清幽的气氛 , 同样也体现了词人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
“道旁庐舍 , 灯火隐显 , 草木深郁 , 流水激激悲鸣”这一句是作者“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可想象出 , 深木树林中 , 隐隐闪着火光 , 两三户人家坐落在这 , 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境界 。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 , 又透漏出内心的欢愉 。
2、秋日游龙井
叶绍翁 , 南宋中期诗人 , 字嗣宗 , 号靖逸 , 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 本姓李 , 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 ,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 与真德秀交往甚密 , 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
3、天目译文
天目山幽静深邃奇妙古老 ,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从山脚下的双清庄到山顶 , 大约有二十余里路 。
一般来说幽深偏僻的山大多荒芜人烟;陡峭如削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精巧的趣味;以至于山高水就缺乏;岩石陡峭的山就缺少茂盛的植被 。这些都是山的不足之处 。
天目山整个山都是沟壑 , 瀑布水流发出淙淙的水声 , 如万匹白色的丝绢 , (这是天目山的)第一个绝妙之处 。石头的颜色青色润泽 , 山石的棱角透漏巧妙 , 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曲曲折折 , 石壁高耸陡峭 , (这是天目山的)第二个绝妙之处 。即使在幽静的山谷悬岩处 , 寺庙却都很精致 , (这是天目山的)第三个绝妙之处 。我的耳朵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 , 但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 , 听起来就像婴儿的啼哭声 , (这是天目山的)第四个绝妙之处 。清晨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 , 在悬崖下 , 白净得像丝绵一样 , 飘荡变幻如同浪花 , 大地变得五光十色 , 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 , 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 , 如同漂浮的浮萍 , (这是天目山的)第五个绝妙之处 。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同寻常 , 它的样子非常奇特 , 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 , 根本不能熟知云彩的形态 。天目山高大的树木 , 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 , 松树的形态如同华盖一样 , 树高不过几尺 , 一棵树价值万余钱 , (这是天目山的)第六个绝妙之处 。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芳香扑鼻的茶叶 , 比龙井茶还要香甜 。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 , 但更加鲜嫩香甜 , (这是天目山的)第七个绝妙之处 。我认为 , 长江的南面 , 隐居深山 , 修心悟道的地方 , 没有比天目山更好的 , 于是(我)就起了脱离尘世的烦恼隐居山林的念头 。
住宿在幻住寺的第二天 , 早晨起来看云 , 巳时后登上了天目山的最高峰 , 晚上住在高峰死关 。第二天从活埋庵沿着原来的路下山 。这几天天气十分晴朗 , 山寺的和尚认为天气反常 , 下山时互相祝贺 。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 , 行礼非常恭敬 , 相互争着用饭招待我 。等到要走的时候 , 山里的和尚说: “天目山偏僻而且小 , 不足以担当贵客的观赏 , 怎么办呢?”我说:“我和天目山也有些微妙的缘分 , 山僧们不必过于谦虚 , 我们也不敢当面称赞” 。因而众人大笑着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