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明月和的诗句( 五 )


唐诗中的明月意象随处可见,其中绝大部份描写明月的诗句都是以表达离愁别绪,思乡怀人为主旨的,这在唐以后的诗歌仍比比皆是,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杨州慢》)等等 。
由此可以说唐诗中的明月意象已渗透了古人的思乡怀人情绪 。
由于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传承,以致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仍然保留和发展了这种审美意识,从而逐渐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学中一种比较稳定而鲜明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 。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 注释: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张九龄《望月怀远》) 注释: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 。
月下相思,情幽怨重;望月抒怀,思绪翩翩,自古皆然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背景阔大,由景入情,意境雄浑,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
它没有一个华丽的字眼,却自然天成 。
当我们望见一轮明月从海面上冉冉升起之时,这样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带我们进入一个静美的境界 。
也许,这就是名诗名作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吧 。
诗人将思念远人的相思之情寓托于月光,月光脉脉无语却善解人意,牵人相思又给人抚慰 。
它把自己的光辉温柔而均匀地洒向天涯海角的每一处,让人在心中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注释:历来备受人们推崇,经久不衰,成为写月的千古绝唱 。
据《唐诗选注》解释:露无夜不白,但感在今夜,又适逢白露节,故曰,露从今夜白 。
月无处不明,但心在故乡,故曰,月是故乡明 。
两句诗情景交融,读来历历在目 。
从结构上,这两句是上一下四句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顿挫抑扬极富音韵美 。
即使到了现在,还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发“月是故乡明”之感慨 。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注释: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 。
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 。
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 。
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 。
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 。
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
“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