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晓烟杨柳绿古诗( 五 )


画舫夷犹湾百转 , 横塘塔近依前远 。
”这两句写的是春江两岸和风送暖 , 芳草连绵 , 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 河中则是春水荡漾 , 喜春的鹅儿在尽情的戏水歌唱 。
画舫顺着蜿蜒的江流缓缓行驶 , 虎丘上的寺塔就在近前 。
这两句妙的是在于动景与静景结合 , 春声与春色相映衬 , 把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都寄托于景物之中了;而辛弃疾在《鹧鸪天》里所写的 , 却是直抒胸臆了 , 他这么写“携竹杖 , 更芒鞋 , 朱朱粉粉野蒿开 。
”初春之时 , 他满心欢喜 , 换上草鞋 , 带着竹杖 , 悠哉悠哉的到野外去踏春 , 野花五彩缤纷 , 争奇斗艳 , 词人已陶醉于美景之中了 。
这两位词人所写的都是农家田野间的春景 , 写的都是普通人对春的感受 , 显得朴质、淳厚 , 于平淡之间自有一番与众不同的韵味和美感 , 确实难得 。
BEf;o~ 有人喜春自然就有人伤春了 , 伤春的内容一般都是思念家乡的 , 思念亲人、友人、情人的 , 或是借古讽今的 , 或是感叹生命易老的 , 也有充满豪情壮志的……真个是包罗万象 , 应有尽有 。
而思念家乡是显得最苦痛的也许是唐朝诗人刘长卿了 , 他在《新年作》里流着泪吟道:“乡心新岁切 , 天畔独潸然 。
老至居人下 , 春归在客先 。
”他晚年被贬 , 客居他乡 , 面对新春佳节 , 面对大好春光 , 他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 , 他怎么不凄然泪下?而思念亲人显得最愁苦最伤心最令人同情的也许是宋朝的女词人李清照了 , 她早年与丈夫夫唱妇随 , 吟诗作对 , 过着甜美幸福的生活 , 可晚年的她却正值国破家亡之时 , 亲人无存 , 生活无着落 , 她在《武陵春·春晚》里悲凉的吟道:“闻说双溪春尚好 , 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 , 许多愁 。
”愁本来是无形无态的 , 可她却把它当作是有重量的东西 , 化无形为有形 , 极富于形象性 , 可谓是扣人心弦 , 伤人心扉 , 催人落泪的;而思念情人显得最痛苦最绝望的也许算是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无题》里所写的那位妇人了 , 那妇人全心全意 , 去爱对方 , 可等来的却是被戏弄被抛弃 , 她由爱生恨 , 绝望至极 , 悲伤至极 , 她无奈的哭道:“春心莫共花争发 , 一寸相思一寸灰!”寸寸相思 , 满腔情意 , 都化成了寸寸灰烬 , 都变成辛酸的泪水 , 那怎能不令人悲伤流泪?而借古讽今比较有特色的也许算是唐朝诗人韦庄了 , 他在《金陵图》里悲伤的吟道:“江雨霏霏江草齐 , 六朝如梦鸟空啼 。
无情最是台城柳 , 依旧烟笼十里堤 。
”南京--六朝古都 , 堪称当时的东南第一州 , 为当时天下最繁盛之处 , 而到了韦庄生活的时代 , 却已是一片废墟一片荒凉一片衰败了 , 六朝的繁华已是如梦似幻 , 一去不复返了 。
当时正值唐末乱世 , 他凭吊六朝兴亡 , 实际是悲叹唐朝的衰微 , 一腔爱国之情跃然纸上;而感叹生命易老比较令人同情的也许算是宋朝的苏东坡了 , 他在《望江南·超然台作》感慨的吟道:“春未老 , 风细柳斜斜 。
试上超然台上望 , 半壕春水一城花...
诗词中有没有关于写桥的
渡船桥:南侧联:一线桥光通越水 , 半帆寒影带吴歌;北侧联:春入船唇流水绿 , 人归渡口夕阳红 。
东溪桥: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 。
梅县桥溪村:上联是“一门鼎盛 , 二姓同村 , 三代展鸿图 , 四海扬名 , 五指峰峦钟沛国”;下联是“六朵荆花 , 七行楼屋 , 八方齐庆贺 , 九如献寿 , 十分声价壮桥溪!” 南星桥: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 , 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 。
安平桥: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