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学反思如何写?( 五 )



《找骆驼》教学反思如何写?


《找骆驼》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的专题是: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 。《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 。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本文情节简单,对话多 。学生对这类的文章兴趣很高,内容也较容易掌握 。教学时王丽老师先指导学生多读,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并结合课文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的特点,抓住课文对话背后的情感主线,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通过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点,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和他所作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然后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教学重点是围绕课前的提示:
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老人是又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根据课前提示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和展示,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解决疑难 。最后梳理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指导今后的自主阅读 。想尝试在教学中引入生本理念,重视课堂上信息的灵活处理和过程的及时调整 。通过展示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及更好地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
课前提示的导读很好地引导了学生一下就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另外一方面也在暗示学生课前提示的重要性 。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很到位很及时 。如:设计四幅图画,即骆驼正常脚印与跛了脚的脚印,骆驼正常牙印与缺了一颗牙的牙印 。创设了情境,再现了老人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使教学难点“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迎刃而解 。当学生朗读不尽人意的时候,老师巧用几个用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了人物心理和朗读语气 。老师自制的卡制表格填写这一设计很好,足见老师花了不少心思,虽然耗时但是已尝试生本,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有所成 。如果每组的表格填写分成两个人填写,就会为后面的课堂提供更多的扩展空间 。
教学时,王丽老师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在这一课时中,教师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
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 。虽然只有两处,却显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 。教学时,教师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