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怎么写?( 六 )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x”和“x”,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
(1)明确要求 。
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
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
(2)测量周长 。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 。学生可能想到:
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
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
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
(3)汇报交流 。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x”和“x”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
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 。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
(4)巩固练习 。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