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 王之涣其二( 五 )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
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
2、全文《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3、作者: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赏析?
1、王之涣的《凉州词》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
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
2、全文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3、作者: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 西新绛县)人 。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 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