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席慕蓉 诗歌朗诵节奏划分( 二 )


但我要说:总有一天,我生命中奔流不息的全部血液,将毫无保留的,义无反顾的浇灌军魂的身躯!将那片充满我对其所有魂牵梦萦的红土地;将那片我曾经流连忘返的,曾经养育过我的红土地浇灌!火红的血液纵横喷突,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盛开遍野绚丽的映山红!他们茁壮的成长预示军魂的万象更新!红色——正是军魂永恒不变的主基调!纵使有一天,我终将栖息于这片令我情感纠葛的红土地上,静静的,如同化作了山脉一般,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
乡愁 席慕蓉 诗歌朗诵节奏划分

朗读《乡愁》,想起思念家乡的一句古诗是什么?急!!
诵读时乡愁是唐诗宋词冰凉的泪珠是我眷恋的字符书画时乡愁是淡雅的墨梅朵朵冷艳 铮铮气节把我的精神寄托而后来啊乡愁是我心头魂牵梦萦的故土任寒风撩起我苍白的银发任岁月把我的牵挂惆怅只有那血色的梅花漂过那茫茫的海峡把我的思念牵引……
朗诵《乡愁》的技巧有哪些?
【《乡愁》朗读指要】:《乡愁》是 余光中先生70年代在台北写的,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成为流传最广、最为动人的一首乡愁诗,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 。
要朗读好这首诗歌,首先要对诗人和诗歌本身有着良好的领会 。
余光中先生,祖籍福建,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具有浓厚民族情结的文人学者 。
由于历史原因,迁居台湾,写过很多乡愁题材的诗,被称为“乡愁诗人” 。
《乡愁》一诗,总共四节,诗人按照时间顺序将抽象的“乡愁”依次比喻为具体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表达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不同时期的浓浓乡愁 。
全诗句式整齐,每一节都由结构相似的四句组成,首句“起”,次句“承”,三句“转”,尾句“合”,构成“起承转合”的模式 。
字词均衡、分行分节、句式相似的严格制约,给朗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容易给人以单调、死板的感觉,听着没意思,还不如自己来阅读 。
但是,诗歌前两节跟后两节表达的感情的轻重是不同的 。
因此,《乡愁》一诗朗读,必须打破字词、句式的约束,注意语势、节奏、停顿、快慢、重音等 。
当然,不能不管诗歌的各种规律,随意表达,拉腔拖调,有音无义,忽长忽短,忽高忽低,没有一点束缚 。
小时候,一枚小小的邮票从千里之外搭载着装满母亲牵挂的信封,跋山涉水,历尽被随时遗失的危险后,紧紧贴在诗人幼小的胸膛,温暖着诗人的心 。
【一】: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小”上声,前半上,音调不要太高,接“时”,阳平,轻柔舒展,“候”去声,读轻声收尾 。
“乡愁”阴平平起,首次出现,情绪还不是特别强烈 。
“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连读带过,对应少年时期的动作、体态,“邮票”是儿时母亲来信的期待,稍重读,中重格式,“邮”轻些,“票”重些 。
“我在”表示诗人少年状,连读,“这头”去声起,音调要高一些为“扬”,“那头”顺势而下,低沉持重为“抑”,似结句又下行,中道而止 。
此时,母亲还是中年妇女,“乡愁”是自然距离之隔,故不可沉重收束 。
长大后,母子情怀逐渐变成了夫妻情分,虽然有“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的空间阻隔,但一张窄窄的船票成为诗人传情达意的大雁,向夫人报平安、诉思念 。
人分两地,情同一心 。
【二】: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长”上声高起,连“大”字,去声,着重而稍放 。
“长大后”应有一“顿”,引起注意,凸显“乡愁”从少年到青年的变化 。
“船票”是具象的,要比“窄窄的”读得重一些,“在那头”则略微延续后即稍停顿,转入中年阶段 。
后来啊,年轻的自己已经不再年轻,自己做了父亲,妻子做了母亲,曾经的母亲成了祖母,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依然如故 。
一方矮矮的坟墓成了诗人永恒的遗憾,忙忙碌碌中、来来往往间、熙熙攘攘里,弥补了感情的救赎 。
【三】: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后来啊”缓慢延长,读得应尤为悠长、深切,似一历尽沧桑的白发老者缓缓站起,离开坐席,慢慢回忆,娓娓道来,充满了感慨、深情 。
“啊”语气词,要略拖稍长并带有叹息意味 。
此处“乡愁”,当高起拉长,略停,“矮矮”上声,尾音要读上去,但不能过高,不能飘走,当厚重,转接“坟墓”,当沉重,缓收,给人以凄凉、荒芜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