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柳枝柳絮的古诗( 五 )


这样的故事 , 如果在宋人笔下 , 也必定是一首凄婉伤感的婉约词 。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 , 意境优美 , 诗意深婉 , 显示的正是婉约之美的美学特色 。
读着这首小诗 , 达达的马蹄声清晰地传入读者的耳鼓 , 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美丽画面:三月江南的小城 , 弯弯的柳树枝条长出了细细绿叶 , 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巷 , 泛着幽幽淡青色的光 , 傍晚时分 , 幽静的小巷响起了一声声达达的马蹄声 , 由远而近……这一声声达达的马蹄声 , 声声敲在小巷深处一位江南女子的心上 , 多么熟悉的声音啊! 是自己远行的心上人回来了吗?她的心狂跳起来 , 一跃而起 , 扑向窗边 , 揭开许久没有揭开的窗帘 , 向达达的马蹄声处望去……失望挂在她的脸上 , 她又慢慢地放下了窗帘…… 二、绮思无穷的抒情视角 郑愁予的《错误》 , 没有哭哭啼啼 。
江南女子的愁怨 , 给我们的感觉 , 是那么的清新雅致 , 绮思无穷 。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 , 是个过客……”小诗到了最后这两句 , 点明了诗题 , 原来这个“错误” , 是这样一个给人以隽永回忆的“美丽的错误” , 至此 , 也点明了全诗的抒情视角 。
三、心随字动的长句短句 第一小段 , “我打江南走过” , 六个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十五个字 , 长短句交错 。
在诗第二段中 , 凡“你的心……”均是长句 , 写“我”多为短句 , 读起来错落有致 , 节奏鲜明 。
长短句交错 , 带给读者的还不仅于此 。
短句暗示的是“我”作为一个过客来得匆匆 , 我们仿佛随着急促的马蹄声在目送过客匆匆而过;长句暗示的是江南女子等待之悠悠 , 思念之绵绵 。
这样 , 心随字动 , 怎不为江南女子执著的爱情而感怀 。
四、新颖别致的生动比喻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 江南女子的美丽清新脱俗;“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 新颖巧妙的比喻 , 活脱脱的刻画出一位执著等待爱人归来的思妇形象 。
看来 , 她的爱人离开她的时间也不短了 , 内心的孤寂就如“寂寞的城”“街道向晚” , 但这并没有冲淡她的思念之情 , 她的心只为他的心上人开放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错误》...
关于语文的作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 , 在许多人的眼中也许只是一门学科 。
但我认为 , 生活离不开语文 , 因为到处都有语文的痕迹 。
文字是语文的“灵魂之窗” 。
中华上下五千年 , 历史源远流长 。
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都在使用博大精深的语文汉字 。
它是我们的标志 , 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街道上 , 随便都能看见语文 , 能听见语文 , 能感受语文 。
她能纳百川 , 化作空气 , 一点点地渗入我们的生活 。
书本上、电视上、报纸上满是汉字 。
街头的叫喊 , 街尾的叫骂 , 全都充斥着乡土气息、语文气息 , 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
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 。
报刊中 , 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使我们的文字组织能力逐步地提高;平时的交谈 , 使我们更有语感 。
仓颉创造文字到现在经济发达的二十一世纪 , 我们的祖辈就不断的改变文字 , 使文字更清楚 , 更清晰 , 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
早上起来 , 跟父母说的“早上好”是语文;看书籍是语文;做作业是语文 。
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是语文 。
早上一觉醒来 , 走出窗台 , 看着人来人往的街道 , 熙熙攘攘的 , 好不热闹啊 。
小贩的抬价声 , 买方的压价声 , 朋友的谈话声 , 充斥着街道图书馆里的一排排整齐有序的书 , 一个个我们所熟悉的汉字排起队来 , 抑扬顿挫 , 连缀成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