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300字左右( 五 )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
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 。
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 。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 。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 。
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 。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
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 。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
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
”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 。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
旅宿 杜牧 鉴赏 300字
赏析:诗题“旅宿”,显见其为羁旅怀乡之作 。
起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 。
可以想见,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能不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么?“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 。
承句是“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 。
“思”字和“警”字极富炼字功夫 。
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灯及人,显然用意在人不在物 。
“警”字也极富情味 。
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
转句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
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 。
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 。
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 。
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令人读来回肠荡气 。
合句收拢有力,但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再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隔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 。
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 。
画面中虽然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
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