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的古诗( 二 )


有关中国的古诗

搜集中国苏轼诗人的古诗词
1、诗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中秋月 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饮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赠刘景文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2、词卜算子苏 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
收集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各一首
春节的:元 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元宵的:元宵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人 。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
清明的: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端午的: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中秋的: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重阳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
收集关于思乡的诗歌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别董大二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
——张九龄《西江夜行》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李觏《乡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
——马戴《灞上秋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宋之问《渡汉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试问岭南应不好 。
却道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诗经收集了多少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
收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十题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二)诗歌的特点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