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春雨的句子!

青箬笠 , 绿蓑衣 , 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春潮带雨晚来急 ,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中国古代诗歌中“雨”的意象!全,精,准!谢谢大家了
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 , 诗中有意重复“巴山夜雨”四字 , 将实有与虚拟之景绾合在一起:雨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写作时的现实环境 , 又是诗人设想将来回到故乡、与妻子灯下相对时谈论的话题 。
短短二十八字 , 既展现了客途霖雨、归期无定的凄凉 , 又暗含着夜雨剪烛、西窗共话的温馨 。
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场景与情绪 , 恰恰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基本内涵 。
战国晚期诗人屈原以“雷填填兮雨冥冥 , 猨(yuán即猿)啾啾兮狖(yòu猿的一种)夜鸣”的阴冷环境 , 映衬美丽忧伤的巫山神女形象(《九歌·山鬼》) , 以“山峻高以蔽日兮 , 下幽晦以多雨”(《涉江》) , 极言放逐之地的凄凉 , 都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 。
但是这种以雨景烘托气氛的诗句在接下来的汉魏时期并不多见 , 直到南朝诗人何逊写出“夜雨滴空阶 , 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的名句 , 通过对挑灯长谈、静听夜雨滴在台阶段之上的情景的描写 , 表现离别的依依不舍、黯然神伤之情 。
可以说 , 何逊发现了雨意象的细腻情味 , 并以清丽传神的笔调加以表现 。
从此以后 , 作为自然现象的雨在诗词中几乎固定地用于渲染凄清的氛围 , 表现寂寞的情感 , 经常与离别、漂泊、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 。
虽然现实中的离别未必发生在雨中 , 但是以雨为背景的诗歌显然更具艺术魅力:http://wenku.baidu.com/view/9756d53887c24028915fc3d3.html
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春雨的句子!

写出几句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春雨的句子 。
急用啊,简单点的
(1) 蝉声响亮而高远 , 古往今来 , 那“知了 , 知了”的鸣唱 , 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
“秋蝉鸣树间 , 玄鸟逝安适?”(玄鸟 , 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 , 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 , 丛雁鸣云霄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 , 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 , 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 , 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 , 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 , 愁噪夕阳枝 。
忽尔弦断绝 , 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 , 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 , 琴鸣乍往还 。
长风剪不断 , 还在树枝间 。
”(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 , 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 , 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听秋蝉 , 秋蝉非一处 。
细柳高飞夕 , 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 , 参差搅人虑 。
单吟如转箫 , 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 , 多含断绝声 。
……” “听鸣蝉 , 此听悲无极 。
群嘶玉树里 , 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 , 清露供朝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