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清夜琴兴》诗句翻译?( 二 )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
《琴歌》·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题僧房双桐》·李颀 青桐双拂日,傍带凌霄花 。
绿叶传僧磬,清阴润井华 。
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 。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
先拂声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慽慽 。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
《听岳州徐员外弹琴》·张祜 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 。
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 。
《琴》·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
《闻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李益 故人惜此去,留琴明月前 。
今来我访旧,泪洒白云天 。
讵欲匣孤响,送君归夜泉 。
抚琴犹可绝,况此故无弦 。
何必雍门奏,然后泪潺湲 。
《僧院听琴》·杨巨源 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 。
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 。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
《弹琴》·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
《听尹炼师弹琴》·吴筠 至乐本太一,幽琴和乾坤 。
郑声久乱雅,此道稀能尊 。
吾见尹仙翁,伯牙今复存 。
众人乘其流,夫子达其源 。
在山峻峰峙,在水洪涛奔 。
都忘迩城阙,但觉清心魂 。
代乏识微者,幽音谁与论 。
《旅次江亭》·杨衡 扣舷不有寐,皓露清衣襟...
"禅从静中透,思从悟处来"出自那首诗词
没有这样的诗词,相似的是出自:清夜琴兴作者:白居易 (唐代)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
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
一首叫《琴诗》的古诗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
”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 。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
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
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 。
”《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 。
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
【诗词注解】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了两个问题,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直接听到乐声呢?其实,琴之所以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