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项羽的评价|不要赞美的诗句( 五 )


随即,与从者800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东城,从者仅剩28骑 。
汉将灌婴率5000骑追及,项羽引兵东向,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境)自刎而死 。
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
汉五年亦即公元前202年,曾经咤叱风云所向披靡的盖世英雄项羽走上了绝路 。
这一年的十二月,他被韩信十面埋伏,围困于垓下,即现在的安徽省灵壁县境内,后突围至现安微和县境内的乌江,因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 。
也不知是历史的实录,还是后人的传说,抑或是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情不自禁,发挥了诗人的想象和小说家虚构杜撰的才能,总之,我们看《项羽本记》中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与美人虞姬生离死别即所谓霸王别姬的情景特别具有悲剧的色彩,且看: 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 。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 。
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
也正因此,千百年来,楚汉相争的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
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开始,项羽就被塑造成一个悲剧的英雄,那铁骨铮铮性格刚烈且极为暴虐的楚霸王形象不知刻印在后代多少人的心中,令人生出了多少的感慨与同情 。
如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下了有名的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对项羽乌江自刎颇感惋惜颇以为憾 。
而作为女性诗人,李清照对爱江山也爱美人男子汉气十足的楚霸王更是赞美有加,推祟备至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把个悲剧人物项羽的形象塑造得崇高而又伟大 。
也许和司马迁对刘汉王朝的积怨有关,我们看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尽管脾气暴戾,杀戮成性,但却是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刘邦虽然多谋善断,但却是个背信弃义颇有些泼皮无赖相的“小人” 。
而且,乍看起来,项羽能征善战,战功赫赫,从表面上看,楚汉争雄,刘邦远非他的对手 。
...
项羽与刘邦的历史评价
项羽——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 。
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失尽人心 。
更为突出的表现是用人上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 。
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就算项羽在乌江听亭长的话回江东,兵只有没打过仗的新兵,手下大将丧失殆尽,地盘又小 。
而当时刘邦已控制了大半天下,项羽必败 。
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 。
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 。
刘邦——早年的刘邦不喜劳作,确有游手好闲的无赖之嫌,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因为刘邦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游,为人大度,心胸豁达,素有大志,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有领导才能 。
成功在于“能斗智时决不斗力”且情商高的刘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即帝王权术 。
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 。
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 。
楚强汉弱,可是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 。
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
到后期,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 。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是真正统一中国的人,可以说他是汉始皇,创造汉民族的人 。
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 。
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
他在汉初制订的英明国政,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开创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与奠定了汉武反击匈奴的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