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两个字是一样的六个字的诗词( 二 )


楚观云归,重见小樊惊 。
豆寇梢头春尚浅,娇未顾,已倾城 。
章台休咏旧青青,惹离情,恨难平 。
无事飞花,撩乱扑旗亭 。
不似刘郎春草小,能步步,伴人行 。
《好事近·彩舰载娉婷》年代: 宋 作者: 王之望彩舰载娉婷,宛在玉楼琼宇 。
人欲御风仙去,觉衣裳飘举 。
玉京咫尺是蓝桥,一见已心许 。
梦解汉皋珠佩,但茫茫烟浦 。
《花犯·小娉婷》年代: 宋 作者: 吴文英小娉婷,清铅素靥,蜂黄暗偷晕 。
翠翘欹鬓 。
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 。
睡浓更苦凄风紧 。
惊回心未稳 。
送晓色、一壶葱茜,才知花梦准 。
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 。
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 。
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鬓 。
料唤赏、清华池馆,台杯须满引 。
《水龙吟·世间无此娉婷》年代: 宋 作者: 王沂孙世间无此娉婷,玉环未破东风睡 。
将开半敛,似红还白,余花怎比 。
偏占年华,禁烟才过,夹衣初试 。
叹黄州一梦,燕宫绝笔,无人解、看花意 。
犹记花阴同醉 。
小阑干、月高人起 。
千枝媚色,一庭芳景,清寒似水 。
银烛延娇,绿房留艳,夜深花底 。
怕明朝、小雨濛濛,便化作燕支泪 。
高适和张继的古诗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
2.曛:昏暗 。
3.君:指的是董大 。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
字达夫,一字仲武 。
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 。
有《高常侍集》 。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评诗便要了解作者生平 。
知道了作者一生际遇才会了解他的诗的内涵 。
张继,唐朝人,不第书生,生平所著不丰,惟有此诗流传深广,所谓“一言动天下”大概就是这样,这首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因此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凉悲苦的情绪 。
毕竟古时金榜题名才是正途 。
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道该替他惋惜还是庆幸,倘若他科场高中,中华诗坛就少佳作一篇了 。
言归正传 。
这首诗的题目就很精练 。
“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时间 。
四个字,该介绍的都介绍了,“吝啬”到了极点 。
然后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 。
“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 。
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太阴西坠,乌鹊哀鸣,张继的哀怨之气与郁闷之气贯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浓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 。
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 。
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觉 。
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 。
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一切描述都是为了突出这个“愁”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