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女神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四 )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 。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 。
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 。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时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 。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 。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 。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 。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 。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最初的几个月,邓亚萍一直都在艰难地适应剑桥的学习环境 。和普通学生一样,邓亚萍买了辆自行车,准备每天骑车往返学校 。但第一天房东领她走了一遍,第二天自己却找不到路了 。问路也无法与人交流,这种窘迫让邓亚萍永生难忘 。
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中午吃的是家里带去的三明治,晚饭经常吃的就是方便面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 。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午夜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 。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 。
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 。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 。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多年后回忆当年清苦的求学生活,邓亚萍说:打球的时候,两眼视力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