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警惕“无菌”生长( 二 )


还有两个名人的例子 。三毛和顾城 。他们的相似之处是,那一直长不大的童话般的世界离不开他们那一直就没有融入这个普通的、平凡的、复杂的、也是不纯的,我们正常地生活的世界之中的整体教育经历 。
国外有个同样的例子 。一个在数学家父亲的私塾式家教模式辅导下13岁就升入牛津大学的女神童,因为不适应社会,最近沦为街头拉客的妓女 。同样,她也是自幼接受一种纯而又纯的脱离社会环境的无菌式教育 。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样的纯粹的家庭教育环境仍然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在我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孩子没有见过小麦植株,真正触摸农家畜禽的经历很多孩子没有过 。至于交友,很多孩子不曾接触过同学之外的朋友,有独自出门经历的也比较少,这与农村学生形成鲜明对比 。很多家长规定孩子周末不准单独外出,除了单纯的学习和网上游戏,他们很少独自出来了解外面的世界 。
有很多事业上非常成功的家长,谈论孩子时,总是说:我的孩子单纯的连死个鸟雀都哭半天,社会的阴暗面我们从来不在他(她)面前提起,怕玷污了孩子的纯洁;有个学生从家到学校很近的距离,父母一定用车接送,自从孩子读小学起,母亲就开始做全职太太,孩子学业和才艺品德都非常优秀,但是心理年龄明显的比同龄孩子幼稚单纯 。现在全家因为孩子读高中,又搬到学校附近,全力支持孩子读书 。我不敢想像,将来孩子读大学的时候,这位母亲如何辛苦的陪读完毕,再如何辛苦的陪着走上工作岗位 。父母的辛苦且不提,这样一路绿灯的呵护,孩子一定会优秀吗?
其实,自始至终,我们做家长的出发点就错了――不管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管今后多么有出息,他(她)总得生活在这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世界之中,还得像个普通人一样跟这个世界上周遭于他的人、物、事接触,还得像个普通人那样生活 。所以,不管孩子如何会读书,如何出类拔萃,还得时不时的从自己那“无菌”的世界里抬起头来,去看看并且尝试着适应这个不纯也不伟大的世界,以增加心灵的丰富性、敏感性和灵活性,而不是始终以“不平凡”的姿态游离于这个平凡的世界之上 。
从这种意义上,教育的第一要著,不是让孩子变得不平凡,她恰恰就是要以平凡的姿态让受教育者首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为社会所接纳和能够接纳社会现实的普通人,而不是高智商的机器人 。
所以,在今天这个花样迭出的社会中,对于教育,对于人,对于社会,我们何妨不多抱一份自然朴实的宽厚情怀?这样,才会把孩子还给社会,还给他所自然生长的土壤,他(她)才能在风雨到来时及时站稳脚跟,一味的追求孩子的优秀而忽略了现实环境,只能使孩子走向免疫力崩溃,那样,悔之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