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风景的古诗大全( 二 )



诗歌中黄昏的意象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的相思情节胡花摘要: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起源于对太阳的崇拜,他的意象内涵最先在《诗经?君子于役》中确立为日暮相思的内容 。
经过后世语言不断的丰富发展,黄昏意象相思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发展,到了唐宋诗词中,这个意象已经完全定型。
关键词:黄昏意象 日暮相思 艰难追求 生命意识 时代气息“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 。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惯常语,用黄昏意象的诗歌随手可拈,光盛唐诗歌中写黄昏意象的就有两百多首,可见古人是非常喜欢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
那么,黄昏意象如何而来,又如何发展,包含了怎么样的情感内涵呢?这篇文章就此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
( 一) 黄昏意象及其嬗变黄昏,本来只是作为一个时间名词而出现在中国古书上的 。
《易经?随卦》云:“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响晦入宴息 。
”这里“响晦”就是向晚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昏 。
在解释“黄昏”这个词时,《汉语大词典》上说:“日已落,天色尚未黑的时候 。
”《大辞典》上说:“太阳将落,天色快黑时分 。
”在这里,黄昏只是一个冷冰的时间名词而已,并未赋予它任何人类的感情 。
而最早赋予它人类感情的是《诗经?君子于役》 。
《诗经?君子于役》描写的是黄昏时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期盼 。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到:“傍晚怀人,真情真景 。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说:“日落怀人,真情实况,描写如画 。
晋唐人田家语诗,恐无此真实自然 。
”由此确立了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从而开辟思妇怀人的写作主题 。
清代的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评论此诗说:“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
”自《诗经?君子于役》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个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的情感,而到唐代尤其如此 。
在先秦文学特别是《诗经》《楚辞》中,黄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半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例如《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写的就是这种男女相思 。
到两汉以后,这种相思内蕴得到扩展,已经不限于表现男女恋情,而且包含了游子征人对亲朋好友的乡思乡愁 。
比如吴迈远的《胡笳曲》:“日当故乡没,谣见浮云阴 。
”许庭的《临江仙?咏柳》:“夕阳影里,愁煞宦游人 。
”不仅相思这个主题的内蕴随时代而不断扩展,黄昏意象的其他内蕴也随着古人语言的发展,心理变化而不断得到充实,由最初的相思主题发展到《楚辞》里求索的主题,其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黄昏意象早不限于相思和求索这两大内容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领悟都是这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 。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不仅在内容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它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
由《诗经?君子于役》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昏”的原始意象是起兴的作用 。
人生于大自然中,则天地与我有情,自然中的草木鸟兽,日月山川及人为器物,都是先人以之入诗的素材,造成了自然鲜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自然景物引发了创作的因子,表现先民对纯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诗歌也自然起兴 。
《诗经.君子于役》对牛羊鸟等黄昏的自然景物描写是如此自然生动,面对此景,思妇怎不油然生情!到《楚辞》之后,黄昏意象已由兴的作用转向隐喻象征作用 。
诗人的愤怒与不满郁结于心,碍于外界压力,不能明白晓畅的抒发,只好借意象来委婉的表达,特别是对时空情境的感伤,对时间无法把握的惶恐有时间隔离的伤痛都只喜欢借黄昏的描写来表现 。
自古以来,时间和命运几乎都是相连的,作品中常见以时间更迭空间的转换来暗示生命的无常 。
或以时间之流的不可抗拒,空间的变化来象征命运力量的可怕 。
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就是以“黄昏”这个时空意象暗示生命的无常,美好事物的无法掌控 。
黄昏的隐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李商隐是比较特别一个诗人 。
唐代最常见的黄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 。
这也得益于唐代语言的极度丰富,诗歌技巧的高度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