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著名诗歌( 九 )


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巧妙的构思模式,达成了别具一格的表达效果 。
又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 。
/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 。
”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
(四)天真而精粹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 。
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 。
儿童诗应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优良的条件,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
如刘饶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着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 。
/深夜里,/大海睡觉了 。
/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 。
/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
浅谈如何把握诗词的韵味 诗词的韵味是诗词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可谓之诗词的神韵 。
诗词因为有了“神韵”的独特之美,它才有了一般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所没有的特殊意境,那就是用最为精炼的语言,来呈现无限广阔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空间 。
那么,在诗词创作中,通过“一听二看三联想”努力把握韵味,就是提升诗词创作的关键点 。
一 、对诗词韵味的一般认识 对于“韵味”一词的书面解释,大致可以理解为“含蓄的意味”、“风趣的意境”等 。
“韵”是可以凭借感官来感受的,是与视觉和听觉相关的字面音韵的美 。
引申到诗词中的韵应该是通过文字词汇的韵律,让读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内心里自然感觉到的一种或朗朗上口,或悠扬悦耳,或温润婉约,或豪放大气,或铿锵有力的各种直接感受 。
而“味”则是借助于“韵”这一媒介,透过声音韵律在读者内心深处感受到的一种让人有所触动,既“听韵生情”又令读者回味无穷的深刻含义 。
由此首先学会“听”韵味 。
二、诗词音韵承载韵味的内涵 诗词作为文学体裁中最为精炼的文体之一,作者在创作中必须做到“惜字如金” 。
那么在稀少的文字词汇运用中,如何让诗词作品更加引人入胜?注重诗词的韵味是非常必要的 。
艾青1979年访问民主德国(东德)期间,看到了“柏林墙” 。
他即兴创作了《墙》这一首诗,对当时的“柏林墙”以抒情的手法进行了深刻的定义和解读,并当场朗诵 。
在《墙》这首抒情诗中,寓哲理与形象之中,首先把“柏林墙”比作一把刀,把柏林城“切成了两片”,把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心剁成了两截 。
诗人将浓浓的国际主义、民族主义情怀,附着于三米高的大墙,认为它“再高”、“再厚”“再长”也阻隔不住“天上的云彩、风、雨和阳光”,阻挡不住“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更割不断“比风更自由的思想、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 。
典型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通过沉重的疑问和激昂的排比句融为一炉,使诗歌的意蕴深厚凝重 。
诗作者坚信,这道“墙”终究会倒塌,德意志人民终究会实现民族的团圆 。
在这首诗诞生十年以后,诗人的预言实现了,墙不仅挡不住“云彩、风、雨和阳光”、挡不住“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挡不住“流动的水和空气”,更挡不住“千百万人的比风更自由的思想,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柏林墙”终于被拆除了 。
这首诗以“ang”这样具有激昂色彩的韵母为韵脚,读起来感觉有顿有挫,如波涛滚滚,激昂奔放 。
凡是包含有元音字母“a”的发音都是响亮震荡的,都是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并便于人们记忆的 。
作者借助于“ang”这一“韵”的媒介,把“不可阻挡”这一浓郁的“味”展现得清晰可见,加上作者慷慨愤然的情怀,诗歌的韵律就显得更加气势恢宏 。
三、巧用文字的外形布局提升韵味 除了“听”韵味以外,还要善于“看”韵味 。
笔者认为,汉字独特美感的事实存在,也是运用汉语言创作诗词必须注意的要素 。
如果把诗词比喻成为文字组合的产成品,那么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就是一首诗词的零部件 。
汉字属于象形文字,它的造型美已经存在于人类社会几千年了,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古老且使用人数最多的象形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