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科幻电影的元年我们可能真的等到了...( 二 )


库布里克在 1968 年拍出了《2001太空漫游》
斯皮尔伯格在 1982 年拍出了《ET》
而我们从冯小刚 1997 年的《甲方乙方》开始 , 才拥有了真正的商业片 。
1997 年**史上的另一个传奇,是《泰坦尼克号》 。
由于**产业的差距,整个科幻**行业的成熟度以及从业人员的教育、经验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
好莱坞在十年以前就出了特效制作的官方白皮书,提出了特效制作的统一的方法和统一格式,制片人和导演也早已对如何运用特效了如指掌 。
而我们独立操作过科幻片的工作人员都很少 。
这个差距基本等同于《甲方乙方》和《泰坦尼克号》在技术层面的差距 。
科学观念的差距
世界上第一部科学小说是1818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年正处于工业革命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时期,只有当科学技术开始塑造人类生活,深刻影响人类未来时,才会促使人们用科学幻想这样一种新形式去思考科学化的明天和未来将是什么样的景象 。
此时我们的清政府已经闭关锁国61年了 。
自从文艺复兴开始 , 人的理性思想从蛰伏中苏醒并不断成长,逐渐形成了理性的鲜明特色——审视与反思,欧美是工业社会下成长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使社会繁荣,创造价值 。
他们所追求的是“ 人化的自然 ” 。
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古老的农耕社会,对科技并没有很大的需求,如果现在去乡间看一看,会发现现在的农耕工具与几百年前相比 , 并没有很大的进展 。
在对于自然的态度上,我们追求的是“ 天人合一 ” 。
虽然刘慈欣、王晋康、何宏伟、郝景芳等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不断在国际科幻小说领域崭露头角,为科幻**提供了优秀的原创故事 , 但毕竟本土的科幻小说还很有限 。
自文艺复兴起,几百年的思维鸿沟需要时间来平复 。
◆◆◆◆◆◆
我们还能不能拍科幻片?
依托特效的科幻片制作周期很漫长,平均后期制作周期在一年半到五年之间 。
詹姆斯·卡梅隆用5年时间制作出了《阿凡达》 , 郭敬明用一年半做出了《爵迹》,虽然质量天差地别,可是中国的投资方会更青睐《爵迹》 。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等待一部作品,大部分还是想赚快钱 。
欧美的科幻**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彗星来的那一夜》、《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
以《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为例,作为一部科幻**,却没有特效的运用 。整个**的场景集中在男主人公的家,故事发展通过对话推动,但是却丝毫没有让观众觉得厌倦 , 相反,观众紧跟着主人公的思绪,相信主人公所说的话 , 在影片结尾的时候甚至觉得自己的人生观被颠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