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 。(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
二、研读与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