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花( 四 )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 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
【背景】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已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非常郁闷 。
【赠荷花】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
(常相映 一作:长) 【注释】1. 菡萏(hàn dàn):荷花 。
2. 伦:同等,同类 。
3. 绿荷:碧绿的荷叶 。
菡萏:未开的荷花 。
4. 卷舒:形容荷叶的姿态 。
卷,卷缩 。
舒,伸展 。
5. 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 。
开,开放 。
合,合拢 。
6. 天真:天然本性 。
7. 翠:指荷叶 。
8. 红:指荷花 。
9. 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
【译文】 人世间的花和叶是不同等的,花被供入金盆,叶却归于尘土 。
只有绿色的荷叶衬着红色的荷花,不管是卷是舒都随性自然 。
这花和叶长久地互相映衬,等到翠色减少红色凋零时,真让人愁煞心肝 。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 。
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 。
一旦被慧眼识中 。
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 。
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 。
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 。
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 。
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 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 。
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 。
“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 。
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古诗词:花的意象
1.海棠的:海棠花在盛唐时代还叫梨花,或海棠梨,而且一直到中唐的前期海棠花还没成为诗人关注的意象 。
海棠成为诗人关注的意象是在中晚唐以后,王建《宫词一百首》中的一首写道:“元是我王金弹子,海棠花下打流莺 。
”这里的海棠花还是一棵树,还没完全成为审美意象 。
后来在中晚唐的薛能、郑谷、温庭均等的诗中,才逐渐的采用了海棠意象 。
到了宋朝,写海棠花的人就比较多了,如苏东坡,他被流放到黄州,住在定惠院那里的东山上,旁边有一株繁茂的海棠花,看到这株海棠花,顿生同此天涯沦落之感,感到他和海棠花都是从蜀地流落到此偏僻山野的有名而孤苦之物,写了题为《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赏也》的诗,他还另外作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云雾空蒙月转廊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2.桂花的:桂花是我国的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 。
在文学中,桂花也是个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 。
《中国文学中的桂花意象研究》试图从文学的角度对桂花作全方位的概括研究 。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
一,咏桂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是个纵向勾勒 。
桂花意象在先秦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在唐代获得了初步发展,至宋代达到繁荣,明清阶段渐趋衰落,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时过程 。
二,桂花的审美形象及其艺术表现 。
花卉的美包括外在自然美和内在神韵美两方面 。
桂花是著名的观赏花卉,外在物色美自不待言;作为名花,也有其品格上的象征含义 。
两种美都重要 。
三,咏桂重要个案分析 。
对咏桂文学中出现的重要意象“月亮”,和桂花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点研究,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典故“吴刚伐桂”、“蟾宫折桂”等,从而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桂花这一意象 。
3.菊花的: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